读童年秘密有感集锦

2023-03-18 11:52:55 读童年秘密有感

  在完成文章写作的时候有可能遇到写作瓶颈,范文对于我们的写作非常有帮助,我们可以在范文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写好高质量的范文需要注意哪些细节?以下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童年秘密有感 ”,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读童年秘密有感(篇1)

  最近在读《童年的秘密》,才看了前三章,其思想和主张已经让我印象深刻。《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经过自我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作为成人,我们必须时刻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简便愉快的,而我们明白欢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理解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学习对儿童进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学生,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读童年秘密有感(篇2)

  《童年的秘密》中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泛起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准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对儿童自发性流动的压抑”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本日儿童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授教养中是否运用教师的压制了孩子自发性的流动?

  蒙台梭利还从七个方面讨论了儿童的发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碍儿童的发展的。第一、成人为了自己的利便而强迫儿童长时间睡觉。蒙台索利指出,假如我们要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鉴于儿童是一个弱者,那么有着更强个性的成人在指导儿童的时候必需控制自己。第二、蒙台索利以为,儿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发展,而是通过训练获得的,因此,成人必需调整自己以帮助儿童享受行走的乐趣。第三、蒙台索利表示,当我们评价儿童的心理发展时,我们应该根据言语的泛起以及从工作中激发出的手部动作的泛起来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第四、蒙台索利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流动。第五、蒙台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步履取代儿童的步履不仅表现在步履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入渗出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第六、蒙台索利以为,因为成人不理解运动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阻止儿童的身体流动。而一个“失去肉体自由”的人要比耳聋的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惨也更严峻。第七、蒙台索利独辟蹊径地提出,儿童具有天赋的特殊的“爱心智力”,这种爱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留意细节的方式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留意细节的方式观察他们四周环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恰是因为儿童对我们成人的爱,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被唤醒。假如没有儿童帮助成人振奋精神,那么人类就会颓废。

  看本书时。让我想起赵岭老师在课堂上说起儿童享有的权利——这是《儿童权利公约》赋予与划定的。1、有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2、受保护的权利——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被保护的权利;3、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权利;4、介入权——介入家庭、文化和社会糊口的权利。儿童利益的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

  给我的启示: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预备的`”相宜环境导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认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搅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峻后果。

读童年秘密有感(篇3)

  xxx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网友的帖子全是对父母的控诉,从工作、到婚姻、到家庭,因和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一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有一个词这些年也比较流行,叫“原生家庭”,是指我们出生的那个家庭,即父母的家。伴随“原生家庭”出现的话语,大多是父母对子女的压制和阻碍,而且这些压制和阻碍通常都是以“爱”的名义出现。

  现代心理学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人们心理疾病的根源可能来自童年时期。由潜意识唤醒的记忆证实,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遭受了常见痛苦之外的重创,这些痛苦就会深藏在潜意识里,日后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把自己人生不得意完全都归罪于父母的说法,显然是不成熟,不正确的表现,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揭示了父母及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蒙台梭利是一名医生、人类学家、教育家,同时还是一名女性主义者和为儿童争取权利的战士。蒙台梭利毕其一生探究“童年的秘密”,宣传蒙台梭利教育法,不仅对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她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这本《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集中表现,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自身有强大的潜在生命力,他们能自己成长发育,成人(父母和老师)只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即可,过多的帮助反而会阻碍儿童的发展。成人只有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耐心等待,才能不让自己的悲剧在下一代身上重复上演。

  蒙台梭利终其一生都在探索的“童年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如果说父母平日里“自以为是”爱孩子的行为其实质是一种迫害,那么父母该怎样爱自己的孩子,才能不成为日后的“祸害”?

  1、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真爱

  爱孩子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何况我们人类。几乎没有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当看到那个弱小的生命呱呱落地时,父母希望把天底下最好的东西都奉送给这个可爱的小娃娃,没有人会质疑父母的爱。

  可是蒙台梭利指出,父母的爱是一种自私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人性的本能。这种本能使得我们急于保护我们的所有物,尽管这些东西毫无价值。

  我们怕婴儿尿床给他穿上不透气的尿不湿;怕自己的物品被孩子弄坏而禁止他们触摸;嫌孩子吵闹把他们托付给老人或保姆,可以说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在本能的防御孩子。

  孩子幼小时,父母最喜欢让孩子多睡觉,孩子睡着了,父母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当父母想睡懒觉时,他就会阻止早起的孩子,以免扰乱他们的美梦!父母因自己的惰性而选择最轻松的捷径,就是打发孩子睡觉。

  当孩子尝试自己穿衣、洗脸、吃饭,由于不熟练,肯定会把衣服穿反、洗脸水泼洒一地、饭菜掉在桌子上,父母就有一股冲动想去帮助儿童,下意识地阻止孩子那些缓慢、笨拙的动作。这样做表面是帮助孩子,其实质对成人有好处,他不用打扫全是水渍的地板,不用清理满是饭渣的餐桌。

  蒙台梭利指出,父母的这些帮助,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它会压抑儿童,是日后深深伤害儿童的根源。

  还有一些父母拼尽全力去挣钱,让孩子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用丰厚的物质换取陪伴孩子的时间,这是他们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爱。

  可是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父母的爱超越了其他任何东西。儿童爱他们的父母,希望待在父母身边,以便能看到他们最亲爱的人。可是成人却毫不觉察,焦躁不安地说,自己没有时间,有很多事情要做!

  蒙台梭利警告成人:如此深爱父母的幼儿终将长大并消失,没有人再会像他们那样爱父母!

  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清楚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所以造成父母想爱却不会爱的局面!

  2、幼小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们的成长蕴含着怎样的秘密?

  作为成人父母虽然爱孩子,但常常会忽略孩子,尤其是还不会说话走路的孩子,对待他们和一只宠物没什么区别,认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穿暖不受到意外伤害就可以了。等孩子稍稍长大一点,成人自认为时机已到,开始实施对孩子的各种教育,或者送到早教机构,或者在家自己教育,当孩子会背几首古诗,会念几个英语单词时,家长们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教育有方。

  蒙台梭利告诉我们,儿童自己有能力生长,并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人生来具有“潜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就像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一样,它们根据自然的法则,会自己长大,适应大自然。人也如此。

  儿童出生后到独立行走之前,虽然不会说话不能自理,但是这段时间是儿童的精神胚胎期,他会大量吸收周围环境传递给他的信息,比如他生活地区的气候条件,抚养他的父母或亲人的人格等,将其转化成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形成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模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谁带的孩子像谁!

  儿童的心理发展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阶段性发展,即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侧重点,错过这个阶段,也就错过最好的时机,而缺的课是永远都无法补回的。

  蒙台梭利用蝴蝶的生长变化来比喻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蝴蝶从卵到幼虫到蛹到成虫,每一个阶段和前一阶段相比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幼儿也是如此。

  蒙台梭利用敏感期来命名儿童心理的发展阶段,比如说1到3岁是语言敏感的高峰时期,3岁左右是秩序的敏感期,从出生到4岁是运动的敏感期,而6到12岁是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的阶段。

  儿童的心理发展,会自己通过“工作”来实现,这里的“工作”是指儿童喜爱的活动,它不是大人眼中的“游戏”,也不是大人口中的“工作”,它是儿童在适宜的环境中,自发的活动,这种活动能使得儿童获得身心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工作”是生命的本能和人性的特征,儿童喜爱活动,是生命本能的驱使。

  所以儿童成长的密码是,儿童自身强大的潜力能使儿童自觉成长,但是儿童会吸收周围的环境形成自己的人格。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相应的敏感期,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自身的成长。

  3、了解童年秘密后,父母怎么做?

  蒙台梭利毫不留情地指出,从古至今,由于成人社会对儿童的不重视,没有人去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几乎每个儿童都是在成人的压抑和阻碍中长大,所以很少有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这就形成一个恶性的闭环。一个孩子从小受到父母的压制,心理受到伤害,长大后留下阴影,导致成人后心理不健康,这样的成人又会压制自己的孩子,然后又一个受伤的孩子长大。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父母一定要了解“童年的秘密”,从儿童角度出发,真正理解儿童,面对儿童的成长,父母要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给儿童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在儿童成长的各个敏感期,给予正确的帮助,静待儿童内在的生命力去帮助儿童自己成长,而不是人为的破坏,人为地拔苗助长。

  书中多次提到“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观点。英国十八世纪诗人弥尔顿在《失乐园》中也提出了积极的儿童观:“儿童预示成人,像晨光预示白昼。”在弥尔顿看来,儿童不是无知和任性,而是“知者”,是能够给成年人指路的智者。

  儿童就是我们的未来,成年人必须要重视儿童及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为儿童建造一个适宜他们成长的环境。

  蒙台梭利为帮助儿童,特意做出许多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具,让儿童在适宜的环境中成长。现如今,蒙台梭利教育遍地开花,国内也有许多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开办了蒙氏班,这样的班因为打着蒙氏教育的旗号收费昂贵!

  我对国内蒙氏班没有了解,自然没有发言权,我不清楚上过蒙氏班的孩子是不是在身心发展上比普通孩子要好一些。

  不过,我认同蒙台梭利在本书中的观点,父母的许多爱都是盲目的,自以为是的,实质是压抑和阻碍。儿童内在的生命力和敏感期却是我之前不曾了解的新概念。

  回顾女儿的成长,她已经14岁,自然是错过了所有的敏感期,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妈妈,只怕女儿的内心已经被我伤害的鲜血淋漓!我相信,像我和我女儿这样的成人和孩子并不是少数,如果没有改变,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只能是乌托邦!

  真希望有更多做父母和从事教育的人,能看到这本书,并认真地读懂,那样就少一些受伤害的孩子!父母皆祸害的网友也会少一些!毕竟父母孩子一场是今生最大最珍贵的缘分!

读童年秘密有感(篇4)

  《童年的秘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暑假期间,怀着虔诚的学习之心阅读了这本专著,本书研究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成人的冲突,并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例子教会教师和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当承担的准确角色和行为。可以说通过阅读我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熟悉,书中提到的有些观点甚至颠覆了以前的认知,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从儿童出生起,我们的心理就被这种思惟所支配:“当心这小孩别让他弄脏任何东西。看住他!提防他”,我们成人对孩子的潜意识就是管控与支配,往往还把这种无尽的管控与支配冠为是对儿童的“爱”与“付出”,须知这种无知的爱往往就是限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根源,对于此书中形象的举例:在早期阶段,所有动物的母亲都会小心地保护它们的昆裔,并攻击任何接近其昆裔的人。但是,家畜的这些母性本能经常会遭到破坏或失去。众所周知,母猪甚至会吞噬掉它自己所生下的一窝小猪,相反地,野母猪却是最温柔和最富于感情的母亲之一。动物园里关在笼中的雌虎和雌狮也会吃掉它的幼崽。这就表明,天赋的保护本能只有在没有人为束缚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地发展。这形象的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必需要赋予一定自由的环境,良多能力只有在没有人为束缚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发展,这也深深的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儿童的任何学习与能力发展过程需要其自己的空间,不能一味的讲授、管控和支配,当然也不是说任其自由发展,我们应该在这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我觉得应该是在一定规则的条件下的自由发展,规则不能太细。那在详细的教育教授教养中怎样进行操纵呢?我以为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

  例1:作为班主任的我,常常会收到学生之间的告状,好比说某某把我的笔盒弄掉了,谁和谁闹矛盾吵架了,这时老师往往会马上把学生叫来,了解情况,批评教育,错的一方写检讨,甚至告知家长等等,那么这样做解决问题了吗?表面上看是解决了,可并没有,儿童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成长吗?真正发展了解决与人产生矛盾的能力吗?并没有,原因就在与这一切过程都是在老师的支配下进行的,没有给儿童自己解决矛盾的空间,我想教师准确的做法应该止步于了解情况,让儿童自己尝试来解决双方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观察者与引导者,不能作为裁判者。儿童在自主的环境下解决双方矛盾,其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例2:在教授教养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授教养任务,一提出问题没几秒钟就但愿学生能马上举手,然后迫不及待的指名回答,或者干脆自己迫不及待的进行讲解,一部门学生还没反应过来,问题就解决了,那么这种教授教养效果如何呢?可想而知是不好的,分析儿童的认知发展心理,儿童对事物的认知也需要自由的空间,教师把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给学生认知与思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急于打中断学生的思索,强行的进行支配讲授。同样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也要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改正,只有在没有人为束缚环境下的能力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在书中蒙台梭利说道:“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在他童年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形成的。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冲突,一个热爱儿童但又潜意识伤害他们的成人,将会给儿童留下一种内在的悲哀,这种悲哀实在恰是成人自己错误的反映。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由于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正由于如斯,父母和教师必需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熟悉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我想我们家长与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布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起码的限制和“指导”。儿童天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读童年秘密有感(篇5)

  《童年的秘密》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很多部分让我有很多的思考。

  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而我们的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系绳子的工具。

  也许是因为从事教育的关系,经常会与朋友讨论关于教育对人的影响。我有个朋友,曾经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现状。她说,周围的人一般认为她很要强,追求进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的“无目标”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工作的时候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实际只是为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孩子”。因为从小母亲就是这样教导她,从小就手把手地教她,设计了母亲自认为的正确成长路线来“帮助她”成长,母亲的评价于是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长大以后,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失去了自己对自己的真正“感觉”。这样的她,虽然别人眼里很幸福,但事实上,心里经常有的是对自己的不确定感,所以并不快乐。

  《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教育可以采用一种帮助儿童的自然发展的方式去保护和培育儿童,从而对这些自然特性产生影响。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助他正常发展”。在这里,除了环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条件是特别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征”。

  蒙特梭利创办的第一个儿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们忙于生计而无暇多份精力给孩子,他们的教师是毫无野心和先入之见的普通劳动妇女,这就导致了一种理智的沉静。教师必须沉静。他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或更好的、无阻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内心清晰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阳光的哺育。

读童年秘密有感(篇6)

  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假如碰到了一个布满敌意和不相收留的环境,加上成人的盲目指导与压制及不和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准确的干涉,会引起儿童心理发展歧变。蒙台梭利总结出幼儿心理歧变主要有八种表现: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据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惊、说谎。在幼儿身上,这些心理歧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一个幼儿有可能同时拥有几种心理歧变。心理歧变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失调,会使幼儿的心理处于紊乱的的状态。由此,作为幼儿教育者务必及早的发现这些问题,同时要及时的运用各种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较及时,较快速的解决存在的心理歧变的问题。当然了,对于这些心理歧变,因为复合的形式不一样,也就要求教育者应用不一样的解决方案。因此要求教育者,要在实践中充分的积累各个方面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手段,以便丰硕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潜质。

读童年秘密有感(篇7)

  童年的世界里是丰富多彩的,同时童年的世界里也有许多秘密。当我读完《童年的秘密》第一部分,就了解了其中的秘密。未读这本书之前,对于童年的世界,我只是一知半解也就是解不开其中的谜。阅读了第一部分,透彻理解了儿童对外界秩序有一个敏感期。由此深切体会到姐姐带外甥到娘家时,小外甥为什么总是哭闹,那就是从一种环境到另一种环境的适应过程。揭开可儿童具有两重秩序的秘密(即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其中之一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从属于儿童对他本身与自我的环境的关系的感知。另一个是内部的,这使儿童意识到自我身体的不一样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这种敏感可称之为“内部定向”。),对于将来当妈妈的我,大有帮忙,懂得儿童经常哭闹会受到秩序的影响,不去埋没儿童的两重秩序。

  《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教育能够采用一种帮忙儿童的自然发展的方式去保护和培育儿童,从而对这些自然特性产生影响。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忙他正常发展”。在那里,除了环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条件是异常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征”。蒙特梭利创办的第一个儿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们忙于生计而无暇多份精力给孩子,他们的教师是毫无野心和先入之见的普通劳动妇女,这就导致了一种理智的沉静。教师必须沉静。他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或更好的、无阻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内心清晰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于是,我明白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教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教师的根本不一样:一般传统的学校,教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明白要照顾他们,也明白为了教育他们应当做些什么;

  蒙特梭利的教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理解阳光的哺育。

读童年秘密有感(篇8)

  书中《教师的任务》一章中提到:“所有问题的枢纽是教师对待儿童的立场。我们自己身上有良多不好的脾性,它们就像田野里的野草蕃庑地生长。在我们心里泛起并阻碍我们去理解儿童的罪恶就是发怒。”这一点,深有体会。经常诉苦课堂死气沉沉,嫌弃孩子说话声音小,不明白说过多遍的问题孩子为什么就像没学过一样。每当这时,老是压制不住内心的怒气,朝着学生疾言厉色。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畏惧老师的课堂,只会形成恶性轮回。曾经也在《气力》中了解到吸引力法则,知道了付出什么就会收成什么。

  有了理论的指导,针对课堂上泛起的恶性轮回,我在心里告诉自己,第二天进到教室,一定要说孩子的一个长处。即便他学习再不好,纪律再差,也总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自己的立场转变了,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孩子们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积极。有的同学一年以往返答问题的次数加起来都不如近一个月的多。不管他们回答的准确与否,声音洪亮与否,看到他们能够把手高高举起,就连从来都不及格的孩子也能在同桌的帮助下,举手回答问题,真为他们感到开心。由于对于从来都不举手的他们来说,在世人眼前讲话是一种挑战,他们战胜了自己。

  也是由于这个小小的改变,我理解到课堂应该是包收留的,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见解。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体验与思索,远比问题的谜底更重要。爱因斯坦说: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健忘,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是什么?我想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所以不要跟那一点点知识过不去,给予孩子更多思索、探究、表达的空间与时间,给他们提供最大程度发掘自己的潜力的机会。不要让未来的瓦特、牛整理、爱迪生在压制、冷眼、冷笑中消失。当想明白了这一些,碰到问题就不会那么等闲地发怒,孩子的心里会少一些阻碍,与我们的间隔会近一些。

读童年秘密有感(篇9)

  当儿童发现自己有了秘密,就意味着他们内心世界的诞生;当儿童开始保守秘密,就意味着他们正式开始了社会生活,也预示着他们将自己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区别开来。康德说:“被告知一个秘密就像被赠予一份礼物。”上面这段话是我在《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译者序中所摘录的,这段话就像一个惊喜一样,让我有种幡然醒悟,或者说感同身受的感觉。

  我在学校任教一年级,我总是觉得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可爱,也是什么也不懂,所以不喜欢对她们很凶,总是笑眯眯的以哄或激励的方式进行教学。加上我的任教科目是体育,上课地点几乎都是室外,孩子们很是喜欢我,我们之间,就像朋友一样。单纯可爱的她们也把我当做了朋友。朋友之间总是喜欢聊天,说自己的秘密,分享喜欢的东西。而我跟孩子就是这样,即使是她今天在路边看见一朵很美丽的花她也要告诉我,我起初并不是太在意这些普通的事物,只是觉得能拉近和孩子们的关系我就听听笑笑吧。而当看到序里的这段话时,我突然有种很是被眷顾的感觉。当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喜欢跟你唠叨,喜欢跟你说再普通不过的事情的时候,其实是把你放进心里了,是她向我打开了她的心门,我的内心感觉暖暖的,很想告诉作者我收到了来自孩子们的礼物,就像你说的那样。

  班级里总会有懂事的乖巧的孩子,但也总会有调皮的,甚至令你惊讶这真的是个孩子会做出来的事情吗?每当这时我都很是头疼。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这样一段话,而它也让我陷入了思考。“成人的幸福感与他童年时代的经历密切相关。而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错误强加在儿童身上,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我们终将死去,儿童却要承受我们的错误带来的后果。”这段话让我想起曾经的某位心理专家在剖析罪犯的形成原因时说过,大部分的罪犯的心理扭曲都是因为在儿童时期未能享受到该有的家庭温暖,或遭遇来自家人的刺激,这让儿童心理极度缺乏安全感,而当想要某些东西,会采用极端的方式去获得,甚至犯罪。儿时没能被满足的东西,在儿童长大后会在某一阶段爆发出来,继续想去获得。因此,在儿童时期,大人的陪伴及引导极为重要,大人不能总是冠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去逼迫孩子们做某些事情,就像书中所说大人们为了睡懒觉让保姆看住孩子,以防一大早孩子们来吵醒她们,实际上孩子们只是想尽快见到她们喜爱的父母,就像大人们总是不让孩子们奔跑一样,而其实孩子们最爱的也有助于她们成长就是自由的玩耍奔跑。

  从这本书中我感悟到了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适当的收起我们的担忧,敢于让孩子们尝试摔倒,尝试玩泥巴,尝试丢掉将自己的生活节奏强加给孩子们。感恩假期里读了这一本,让我在新学期的开始心里多了些安稳,希望能收到更多孩子的“礼物”!

分享

热门关注

《本草纲目》读书有感精选9篇

本草纲目读书有感

[最新]《目标感》读后感1000字

《目标感》读后感

读倾城之恋有感(精选6篇)

读倾城之恋有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700字系列9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

红瓦黑瓦读后感(集锦4篇)

红瓦黑瓦读后感

读童年有感集合集锦9篇

读童年有感集合

阅读《童年》有感集锦

阅读童年有感

[荐]读宝葫芦秘密有感模板

读宝葫芦秘密有感

读《童年》有感示例(精选5篇)

读《童年》有感

读《少年闰土》有感集锦

读《少年闰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