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很多作品会引发读者的感同身受,读完作品后我们对他的作品变得更加了解更加深刻。面对故事中的各种细节,我们需要去认真的挖掘与分析。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篇1)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经史典籍,古文和白话夹杂,典故很多,阅读难度很大。我几次捧起这本书都是东挑西捡看几回就放下了。今年暑假,我决定继续读这本书。慢慢地,终于读懂了一些,并且想写写读后感。
这本书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主线,描写了从宣王中兴到秦灭六国这段动荡的历史。当时列国争雄,豪杰辈出,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书中涉及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如管仲相齐、重耳出亡、吴越争霸等,还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如烽火戏诸侯、完璧归赵、纸上谈兵、毛遂自荐等。
当我读到"石蜡大义灭亲"时,我不禁感慨!石蜡的儿子石厚和为桓公的弟弟州吁和谋杀死了为桓公。州吁当了皇帝后战火四起,民不聊生!石蜡对自己儿子的行为深恶痛绝。他设计把州吁和石蜡处死,国家才得以安宁。这和成语故事《大公无私》非常的相似。故事里的晋国官员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分别推荐他的仇人和儿子去不同的地方担任不同的官职,并得到了百姓的好评!
石蜡和祁黄羊他们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但是现在有很多的人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和平的国家里,不珍惜。为了个人的一些利益,去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生产出不安全的食品,毒害大家的健康。
我希望大家都能从国家利益出发,做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篇2)
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形成许多国家,因而会有许许多多的磨难,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八十四章《豫让的复仇》。
这一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当时的晋国、有智、赵、韩、魏四大家的大臣专政,其实晋哀公只是一个傀儡,智家的智瑶在四家中势力最强,野心也最大,早有取代晋哀公的意图。一次智家问另外三家要土地,赵家不给,智瑶便约韩、魏两家去水淹赵家所在的晋阳城。却反被赵韩魏三家联合起来灭了智家。智瑶的仆人豫让让他逃过了这一劫,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没成功,临死前对着赵襄子的衣服砍了几刀,才饮恨死去。
读罢这段历史,我不禁掩卷沉思,豫让为了给主公报仇,又是当佣人又是用漆涂脸,用炭熏哑喉咙,而且视死如归,这样的义士天下又能有几个?这种对别人的小恩小惠铭记于心的人又能有几个?豫让这种“有小恩则加倍偿”的品质,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所缺少的。
我记得自己在一本书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医生治好了一个财主的大病,但是只要考每年祭拜独角鬼才能得到钱财,独角鬼要他每年的12月12日给他杀一个过路人才行,财主正犹豫不决,儿子正好走了进来,见父亲愁眉不展的神情就追问其原因,财主说:“大夫治好我的病,我要是杀了他的话,他又对我有恩。不杀却不能满足独角鬼的要求。”儿子是个为人阴险鱼肉乡民的坏蛋,他笑了笑说:“自古有说法是‘大恩暂且不报,先报仇。’这难道没有道理吗?”说完就出门杀了那个医生。这件事情让人读后,不由得寒意从心底升起,现在这个社会里,像财主儿子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啊!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像豫让这种仁义之士越来越少了,豫让虽然饮恨而死,但是他这种为了“义”而宁死不屈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叹,我们也应该学习豫让的仁义至上的精神品质啊!
《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篇3)
这是一本好书。它能告诉我春秋战国时期的帝国兴衰,能让我知道各国之间争斗的激烈,它还能让我们认识春秋战国时期传奇人物的故事。这本书就是—《东周列国志》。
这本书主要讲了东周从开始到灭亡,期间发生的许多事情。有烽火戏诸侯、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王等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在眼前,怎么会不好看呢?其中秦王统一六国又灭亡的故事,我觉得很精彩:秦王统一后,看似很和平,可是,秦朝朝廷内乱,秦王不管政事,一心想长身不老,民愤四起。这是为什么?因为国家不和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需要。可是更需要国家内部的和平,否则就会起内讧。这就是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了许多传奇人物: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有才干的聪明人,比如智勇双全的伍子胥和精通兵法的孙膑。这些才高八斗的聪明人主宰了帝国的兴衰。
这本书告诉了我战乱时的能人与和平真理。我喜欢读这本书,已经读了很多遍了。
《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篇4)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刘向的这句话传颂千古,发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闲时间阅读了一本名著——《东周列国志》。由于读书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简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现在眼前只剩两件令我记忆犹新的关于它的故事来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语文学习了《马说》一文,这也令我联想到了这本书中的似千里马、伯乐一样的角色。“烛之武与佚之狐。”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二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且颇有爱国精神,不因为之前郑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怀,最终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凭三寸之舌退百万兵师”的千古佳话。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难道他与秦伯正面交锋时,他就不怕失败吗?怕,他当然怕。那么,是什么让他如此大义凛然地决定扮演一个国家的使臣且面对强敌呢?是勇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勇气。
《东周列国志》一书中荆轲刺秦王一章也体现了这一永垂不朽的勇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易水送别,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在秦王的大殿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时,我们看见了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竟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的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所谓天子的神话。
秦王与大臣的名字,也许在历史的风尘中渐渐消失,但荆轲之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荆轲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勇气却是熠熠生辉的。
这令我不禁感慨到,烛之武不惜性命为国退秦师,荆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毅然刺秦为报燕太子丹之情,这不都表明:“勇气是挑战者擂台的鼓点,它击退了人的胆小与怯懦;勇气如航船上的风帆,引领人们走向成功的彼岸”这一观点吗?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说:“勇气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气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勇气是灯,照亮前行的路;勇气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勇于尝试,要勇敢,千万不可怯懦,不可成为遗笑千年的“懦夫”,但也应该做到聪明,切不可为莽夫。
《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篇5)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历史书,它是唯一一本近乎真实历史的演义小说,丰富全面的展示了东周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风貌;它的语言艺术水平堪称一流,对人物的描写,几笔便能情貌具备。
《东周列国志》中有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而我最喜欢《蔺相如完璧归赵》,有一块玉叫和氏璧在赵国手上,秦国非常想要这块玉,就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因为这块玉冬暖夏凉,放在暗处可以发亮,还一尘不染。有一天赵国派出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交换,蔺相如知道秦王会用缓兵之计先把和氏璧骗上手,然后十五座城池也不给。去了之后,秦王做法和蔺相如所想是一模一样,但是蔺相如巧计没有上当,然后,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大怒准备杀了他,蔺相如用花言巧语逃过一劫------。廉颇想杀了蔺相如,蔺相如只好告诉廉颇事情的真相,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蔺相如就原谅廉颇。从此,将相二人结为刎颈之交,一起保卫赵国。秦国,因为有他们二人再也不敢随便打赵国的主意。
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是不是很想读一读《东周列国志》啊!
《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篇6)
书第一回。作者从周宣王上追两代: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作者总结西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周夷王觐礼不明,导致诸侯逐渐强大;
周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杀,开后世民变之始;
周宣王前期英明有道,但宣王三十九年征伐姜戎失败,国力大衰,后期更错杀忠臣,晚节不保。
本书第二回。周宣王驾崩,周幽王即位。周幽王无道,宠信谗臣,将大夫赵叔带免官。赵叔带携家奔晋。大夫褒珦(xiang4)谏阻,被囚。褒珦之子洪德在民间搜得美女,取名褒姒,进献给幽王。幽王宠爱褒姒,释放褒珦。褒姒生子伯服,与王后及太子宜臼争位。太子宜臼被外放到申国,王后被打入冷宫。褒姒被立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周幽王、褒姒、虢石父又导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恶作剧,以王室威望与社稷安全为儿戏,大失诸侯之心。
本书第三回。幽王欲兴兵伐申,申侯引犬戎之兵先行攻占长安,周幽王、褒姒、伯服身死,司徒郑伯友亦护驾死节。卫侯、晋侯、郑世子掘突领兵将犬戎逐出长安,迎立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周平王无力抵御犬戎骚扰,同时觉得西京残破,遂东迁雒邑,中国进入东周时代。
这就是这三回的梗概。细思之,仍可发散。
《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篇7)
《东周列国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这是我寒假里读的一本书,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伟大时代,无数国家和人在这段长达数百年的动荡不安中沉浮。它忠实而精彩地记录了这段宝贵的历史,他从西周末年写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内容宏富,头绪纷繁。人物、情节,错综复杂。它故事性强,读起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里面许多故事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的是周幽王宠信他的爱妃褒姒,为获得褒姒的一笑,点燃了用于报警救援的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后,马上过来救援。结局则是周幽王的确让褒姒眉开眼笑,但却让诸侯寒心,最终亡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大道理:做人要讲究诚信,等到危险真正来的时候,别人就不会帮助于你。而你再反悔就来不及了。还有一个故事,虽然不是《东周列国志》里面的故事,但道理确是一样的。《狼来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吧!故事中的孩子用“狼来了”骗山下种田的人以获得快乐,几次以后,当狼真的来时,别人已经不相信,不去救他,让他差点命丧黄泉!
这两个故事异曲同工,都告诉我们做人应该诚实,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欺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