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教育读后感精选

2023-02-02 14:10:39 温度教育读后感

  在读完作品后,心中常常有所幻想。我们可以将脑海里快速闪过的感悟写成读后感记录下来。作品这本书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可以读一下我们整理的温度教育读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温度教育读后感 篇1

  深夜11点16分,我的思维仍然很活跃,我刚刚阅读完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

  正式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我就想通过哪个人的介绍、哪段视频或者说哪本书的阅读来了解弋阳教育这几年的发展以此来帮助自己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一再耽搁。半个月前在教育交流传播群里得知方华老师出版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我当即在群里回复了一句“一定要拜读!”很庆幸,同在群里的我校校长看到了我发这条信息,在他的帮助下周五我拿到了这本书。正逢周末,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气呵成将这本书看了两遍,阅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很多,可是,你具体问我收获了些什么,我也说不清,于是,我开始了第二遍阅读。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不由的为方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我从未见过方老师本人,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有大量的实践、阅读、思考、写作经验。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做为一个新教师阅读本书后的感触上岗后,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可以说大部分问题在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都陆续解决了,但是还有些问题没有得到恰好的答案,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答。同时,本书也把我教育工作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更直接的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豁然开朗。

  做为一个新教师的我对于书中一些词句还无法深刻的理解,但我想通过今后的工作,我定能从中领悟出它们的意思。因为我知道,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用心学的人。我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做一件事情必能成功!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

温度教育读后感 篇2

  “亲其师,信其道”,要教好你的学科,就要让孩子先喜欢你这位科任老师老师;等到他们喜欢上你这位老师,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你任教的科目了。话说“拿课”这一事吧。那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一天上午,我到庄重文实验小学听课,下午回来就得把上午的课补回来。读后感.可一踏进教室,孩子们“啊”了一声,因为这一节本是他们最喜欢的体育课,突然见到我来了,肯定有点不欢迎。于是,我故作委屈状:“怎么啦?不欢迎呀?那我走了。”欲走,孩子们赶紧说:“欢迎欢迎。”我红着脸说:“老师半天没有看见你们了,都想死你们了。你们就不想我了吗?”有些孩子笑着回答:“想。”就是声音不是很响亮。我假装生气了:“我发现还有几个没想的,枉费老师平常对你们那么用心。”一阵哄堂大笑之后,我问:“到底想不想?”全班齐声回答:“想!”孩子们本不愿意上的一节课,就这样愉快地进入了状态。

温度教育读后感 篇3

  好的教育,教人求真、向善,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始终以健康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这样的教育,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让每个在其周边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温暖、体会到教育的温度对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方华先生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展现了自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在字里行间折射出自己对教育的温度的追求与渴望。

  (一)方华说:“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会有温度,才能称为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场。”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因材施教,让孩子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和成长,这样的话语我们平时都在说,甚至都成了一种“职业术语”,达到了朗朗上口的地步。问题是,当我们在说这些的时候,是否认真思考过,我们真的了解孩子的生长规律吗,我们是按照规律来实施教育的吗?

  方华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孩子画画的故事。孩子通过笔、纸、墨等材料绘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内心对外界的看法给表达出来的过程。绘画作品呈献给我们的,可能是线条、色彩、人物与景色等的构图,但其背后承载着的是孩子的思维,是他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方华的好友平时喜爱画画,也经常教孩子们画画。这位朋友的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让孩子们在一起玩,给孩子们提供纸和笔,让他们随意绘画和表达,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每个人拿笔的姿势不一样、对一件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他们之间就会有讨论、有争执,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指点……这样的教学方式看起来比较费事,效率比较低,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也不会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出来,但每一件事情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尝试发现一些路走不通,再去选择其他的路径,这样的试探、实践的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一步步地成长起来的。

  这位老师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给孩子设定统一的标准和模板,让孩子尽最大可能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也借此去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很赞同这位老师观点:“孩子画画首先是因为好奇,好奇自己能画出不同的画。其次是出于自豪,自豪自己能画出独一无二的画。最后是展示,展示自己脑海中的人、景、物、色彩、形状。”因此,当我们看到孩子画的黑太阳、竖着长的眼睛,两个嘴巴、水往高处流的河、没有轮子的火车、长在地上的苹果时,请不要嘲笑他们,也不要去帮助和教育他们,因为和不仅仅是画,里面还有故事,有他们的梦想和创造。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小的时候,陪伴他去上绘画课的情境。孩子学的是国画,在初期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很有兴趣的。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后,老师就开始让孩子们临摹了,隔上两三周的时间,教师就会在课堂上展示出一幅作品,让孩子们“比葫芦画瓢”,画的好的作品还会帮助裱出来,以此来让孩子获得一种成就感。在老师的“启迪”下,我在家里陪着孩子画画,也常常会要求孩子临摹的要越像越好,至于孩子内心的思考,他的创造性的表达方式等,都会受到批评和制止。时间长了,孩子感觉到这不是自己在画画,是在实现老师和家长的意图,绘画的热情也就降低了。

  对孩子来说,教育的温度,就体现在对孩子的尊重上,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成人虽然是从童年走过来的,但一旦成人之后就很容易忘记过去,很喜欢从成人的角度来要求孩子,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好。但违背规律的做法,往往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揠苗助长的事情,不能再持续发生了。

  (二)办教育,教师是关键。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如果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这里的教育质量就不会差,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也不会低。

  锤炼一支好的教师队伍,需要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增强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我们都知道,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如果自己没有成长的紧迫感和驱动力,光靠外界的推动其实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和手势,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从好的方面看,习惯成自然,自己可以根据此前积累的经验来处理教育教学的常规事务,让自己能够比较自在地完成相关工作,不至于太忙乱。从不好的方面看,这样的习惯和手势实际上就是一种定势,要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问题是,今天的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改变人们既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固守过去的传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技术、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学校教学环境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教师要及时作出改变;脑科学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不仅冲击着我们既有的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也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尽快用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来武装头脑……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没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内驱力,要想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是非常困难的。

  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取决于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责任,取决于对专业发展的渴望和努力,更取决于从事这项工作所带来的尊重与尊严,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为此而不懈努力。

  二是完善外部环境的策动力。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支持机制,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方华所在的弋阳县,有一个时期面临着的突出问题就是农村教师留不住,一有机会就往城镇或者县城的学校调动。为什么留不住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学校的条件太差,吃饭、住宿等条件非常艰苦,交通也不便利,网络等的通讯设施几乎没有。一个外地来的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大部分时间被“困”在学校里,那样的日子确实很不好过。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添置过渡房、为学校增添食堂、联通网络,丰富教师们的课余生活,就成了方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依次表现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大体上可以划归为一类,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要通过个体的内部因素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实现。但如果没有前面需要的满足,后面的高级需要也是很难实现的。为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就是要帮助他们实现一个个的需求,助推他们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在这方面,方华想了很多办法,也有很多好的举措,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教师有强烈的发展内驱力,就会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教师;区域有良好的助推教师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就会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激发他更加努力地前行。

  (三)在校园的方方面面留心观察和体会,也能处处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校园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在添置的时候是征求老师和孩子们的意见,结合学校的发展理念所做的决策,还是按照某个人的意图拍脑袋而定的,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校园里张贴各种伟人的宣传栏,与展示本校学生自己的各种才艺,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组织一场活动,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能力,让他们尽可能地参与其中,还是让他们做看客,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其实都是有温度的,关键是我们该如何去做,让莘莘学子们能够体会到。

  一个以管理为中心的校园,强调的是步调一致,一起行动听指挥。在这样的环境里,个性张扬是不被提倡的,整齐划一是被充分肯定的。而在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校园里,处处都充满着孩子们的想法,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被充分地尊重,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针对性的课程,帮助他们张扬个性,为兴趣发展提供多元的支撑。学校充分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考试和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和品德的培育,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在校期间这几年的成长,更关注孩子一生的的发展。学校始终坚守教育的底线,即所有的办学行为都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过苏霍姆林斯基或者佐藤学的相关作品,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主张,就是要设法减少那些没有太多价值的会议,留出时间来让学生开展教学研究,强调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好教师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跌打滚爬磨炼出来的。好教师非常善于学习,包括向书本的学习、向同事和学生学习、向专家学习等等,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情境之中,反思、提炼自己的教育主张,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这样的一种研究和学习的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校园环境、日常管理、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者自己内心的温度……这些都会凝聚起来,成为教育的温度,温暖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温度教育读后感 篇4

  假期中,再次阅读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推荐的《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方华老师的一些平凡无华的话语让我明白了好老师的真谛就是一个“爱”字。“爱”字也可以理解为老师的“温度”,这份温度是师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是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教育是爱的事业。

  当老师面对班上几十个学生时,不是说爱自己喜欢的、优秀的学生,而是要爱全部学生。也不是时时把爱挂在嘴边,而是要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搭班的向老师给我说了一位覃同学写的一篇作文,文中写的是他在听刘老师的上数学课开小差时,刘老师对他的微笑是他心中的一抹阳光,自此上课不再开小差。后来我也观察了一下,转变确实挺大,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如果微笑能换来学生的自律,我想我应该多对学生展露笑容!

  去年我接了一个从各个村小集中起来的住读班,孩子们都是第一次离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当晚就有不少孩子躲在被窝里哭了,这个时候我知道我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从那天起,我时常和孩子们谈心,帮助他们缓解想家的情绪;病了就陪着去医院拿药;摔了就拿来在办公室准备的碘酒或是跌打损伤的喷雾剂为他们减轻疼痛;天冷了提醒加衣保暖……在毕业前夕,我收到其中几个学生的卡片,上面写着:“刘老师,我很想叫你一声刘妈妈。”“谢谢您在生活上的悉心照顾,学习上的耐心指导……”我觉得自己的努力、付出换来学生的这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值得了。

  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性。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我们要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顺势而为,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有不同的景色,明白完成今天的选择后还要接受未来的结果,明白要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一样的优秀,但可以让他们不触碰底线。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同等的关注、肯定和温暖。我们做为老师,可能给不了学生明确而成功的未来,但可以给他们更多可能的机会去探寻未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于方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些经验,我可能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但我希望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边学习边进步,真正的做一个温暖的老师!(刘兰芳)

温度教育读后感 篇5

  做一位有温度的教师——《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读后感1500字

  当我第一眼看到《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这本书时,便心生欢喜,“温度”——多么温暖的字眼。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温度的教育呢?

  “暖叔”姚跃林从理想的温度,谈到生命的温度,再到理性的温度,没有抽象的理论,没有空洞的说教,通过校园里发生的一个个美好的故事,告诉读者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温度的教育,如何让你的教育带着温度缓缓落地。

  细抚书页,引发我更多共鸣的是“生命的温度”这一篇章。姚校长说:“好的故事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素材,就是校园文化。优秀教师就是有故事的老师,校园文化更多的就是一个个故事。我一直在搜集故事,记录故事,回放教育。自然,我往往也是故事中的人,我从故事中体会到了教育的价值,感受到了育人的意义”。我庆幸自己也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师,讲一讲发生在师生之间的平凡故事,但愿能从中找到我的文化自信,守住我的文化自觉,早日成为文化育人的老师,做一位永远有温度的教师。

温度教育读后感 篇6

  6本学期,我读的一本书名叫《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该书的作者是方华。这个作者对于我来说,很奇特,因为他是一个教育局长,教育局长出书,挺少见的。因此我就很好奇,想看一看这位局长对现在的教育现状有什么高见。

  我已经读完了第一辑:教育是什么。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内容是:教育应该淡化功劳,多些功德。里面的两段话写得非常好,我就摘抄出来与大家共勉。

  教育的功劳如同推平村头、河边的小高地,让它们变得平整、好看;教育的功劳如同砍掉桥头、垄边的小灌木,让那里变得通透、亮堂;教育的功劳是到处都浇上混凝土、贴上花岗岩,让小草长不出、雨水流不进的干净、便捷;教育的功劳是为了让自己的感官舒服、生活舒适,而不让小狗小猫、小草小树、小坑小洼、小虫小鸟进入我们的生活,打扰我们。可是,这种功劳是真正的功劳吗?教育的功劳是带领孩子们朝着既定目标出发无论他们是否愿意,跟上就是优秀的,落下就是失败的;教育的功劳只在乎你能否到达目的地,而不在乎你在途中的感受与体验;教育的功劳是希望每个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用同样得方式同时到达目的地,而不问你为什么去、去干什么以及路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教育的功德是小路上的杂草,就该让它肆意生长,只要它不影响行人走路;教育的功德是小桥头的灌木丛,就该它自由生长,只要它不影响走和桥梁的安全;教育的功德是门前小院留一块能长出小草的泥地,门前屋后留一些能蓄雨水的小坑;教育的功德是村头还有百年香樟,村边还有高低不平的坡地;教育的功德是考虑自己舒服的同时,也想想身边的“朋友”和未来的需求与可能;教育的功德是让孩子经历成长中的酸甜苦辣,成长中的失败、悲伤、无奈与担忧,成长中的骄傲、自豪、痛快、与希望,因为这是真实的成长、自然的成长、以我的成长。

  只有实现“让孩子成长”这样的功德,教育的功劳才是真正的功劳。因为教育是为了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孩子阶段性成长的需要(包括考试、升学的实际需要),也要关注孩子成年后组建家庭、进入社会的需要。当前路面需要浇灌混凝土的,还是要浇,但不必全部浇灌上,可以留些小草、小花、小树。总之,不要为了眼前的便捷而毁掉所有看似没用的东西。

  功劳和功德两个词可以说是近意词,但是劳和德的意思差别可就大了。我们现在的教育太重视劳了,却忽视了教育“德”才是最重要的。百善孝为先,做人德为首。教育首先是教会学生做人,然后才是教会学生做事。

  现实生活中,太多太多的可悲可惨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功德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不仅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优秀的国家的栋梁之才,更应该把他们教育成有精神的风骨的中国人。这样,我们一个民族在世界上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还有我们的社会总是抓住教育的功劳不放,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用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合格,用成绩来评价一个教师是否称职。所以我们教育出来了好多所谓的人才,品质却跟差劲,不但没有给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还给国家和社会带了负面影响。

  还有一些学生本应该可以快乐幸福的生活着,由于我们太过于追求教育的功劳了,我们扼杀了他们的幸福,更有甚者,把孩子逼疯了,逼傻了,逼死了。在网上总会看到某某学校的某某学生跳楼自杀了。

  如果我们的教育可以做到像这位方华局长说的那样:教育应该淡化功劳多些功德该多好啊!老师们就不会为了学生的成绩“而不择手段”给学生增加课业的负担,就能真正的做到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健康的。

  教育应该是灵活的,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孩子都教育成一种人,他们将来会成为哪种人,适合他们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小草,小花,小树,都是人,我们不能放弃他们任何一个!我们要做的是教育他们变得会生活,会学习,更重要的一点是教他们学会做人!

温度教育读后感 篇7

  快递来许多书,差不多包含一年书单,还有拼凑的,因为某些原因,我都带到学校,放到了办公桌下面的橱子里,整整两摞。

  要开会了,我每次都带本书,打开橱门,琳琅满目,我一本一本搂了一眼,都毫无兴趣,拿到一本,觉得很吸引,就走了,果然,边开会边看了一下这本书,题目很动人,内容也精彩,就是方华的《做有温度的教育》。

  寒假过后,新冠肺炎疫情把假期延长,在新年伊始的二月,有大把的闲暇时间来拜读这本书,觉得百读不厌,真是一本好书,有关“教育”的好专著、

  最吸引我的,是书中提出了很多崭新的观点,如:

  1、课堂不仅是空间和时间意义上的,更是师生精神意义上的。有时虽然师生在上课,但课堂或许还没有开始。

  ——关于课堂

  上了一辈子的课了,现在才知道什么样的课堂是真正的课堂,真是震耳发聩的观点。课堂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课堂从师生共同的兴趣开始,课堂从师生平等的交流开始,课堂从师生共同的愿景开始。

  2、把路径当目标也是当下教育的一大弊病。课程、学科、教材其实都是教育的手段和路径。通过这些手段和路径达到激发内在潜能、养成学习兴趣与习惯、掌握基础知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人文情怀和公民素养、锻炼身体与技能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

  ——关于教育的根

  而现实呢,是我们都死抱着知识点当成全部,结果,连知识点都搞不定。

  3、我们的学校在教育中不断地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给他们制定了无数条条框框,却很少让他们看到希望。这些条条框框只是我们成人的要求,孩子们自己并不认可,因为他们是被动的、无奈的`。只有孩子们自己认可、快乐参与的教育,才是他们喜爱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关于教育

  现实中的教育直接没有温度,是那么地冰冷,那么无情,那么无趣,那么赤裸裸。

  4、什么样的老师才能是好老师,爱岗敬业的是好老师,德高识广的是好老师,爱生如子的是好老师,勇于创新的是好老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能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关于好老师。

  为了爱岗敬业,为了德高识广,为了爱生如子,为了勇于创新,为了终生学习,加油!

  5、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必经之路,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更是办优质教育的关键手段。优秀教师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自我诊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而成的。我们渴望优秀教师,所以,为培训出优秀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自己。 —— 关于优秀教师

  的确,我们需要一套成熟的培训模式,其中必定包含着硬性规定,每年读多少本教育专著。

  5、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 ——关于作者的教育愿景

  良好的民风,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那里的风景一定很美。

  没事的时候,趴在床上,背诵这些喜欢的观点成了我这个假期的一大乐趣,高兴了我还会录个背诵的视频,自己欣赏欣赏,感受一下作者思维的条条缕缕,看看作者缜密的准确而强大表达能力,寻思一下作者抛出的教育之灵魂的模样,顺便找寻找寻自己的温度,自己的职业温度,自己的教育温度。

  总之,感恩,能够遇到这本书,感恩所有的因素和贵人。

温度教育读后感 篇8

  这个寒假有些漫长,但是,也有一些幸运的事情,遇见《做有温度的教育》这一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能预想到作者一定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教育学者。事实也是如此。百度百科里有他的人物介绍,他更是20xx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和行动力教育局长,20xx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未来教育家》等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

  方华局长不仅是个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局局长,更是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他认为“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求高、会干扰成长规律”“求快,会打乱成长节奏”、“求全、会破坏成长环境”。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只有孩子们自己认可、快乐参与的教育,才是他们喜爱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育人先育己,道理大家都懂,可知易行难。因为这是从认知改变到思维改变再到行为改变的漫长过程。做有温度的教育,就要理解教育的内涵:关注学习,关注个体通过学习的成长,才是教育的核心。童年最大的任务是向内的探索,当教育“慢下来”,更多关注孩子本身,并给予多元评价,孩子才能温暖绽放。

  认知学者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他们不太能够理解抽象的符号,还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学习,所以当老师遇到低年龄段孩子学习的时候,应该配合儿童的思维方式来进行。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孩子们天生喜欢游戏。他们借由种种的游戏去探索世界,去了解事物,建立概念和各样的知识,学习使用语言,与人沟通,表达需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都是为了提升生活适应能力来做准备。所以,如果老师能够结合游戏和教学,让孩子能在游戏中学习,他们就能在愉快的情绪下自然地学习。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游戏化。

  当我们明白教学游戏化的目的之后,而能够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学习复习,不仅能够活络气氛,在愉快的情绪当中,能够自然有效地学习,而且,能够在娱乐当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和内化知识。

  举个例子,在教学一年级的孩子10以内的分与合的时候,等教学结束后,我会给孩子们介绍“抢10”游戏:把1-9的数字做成卡牌,小组4-6人进行,每人手中一张牌,同时翻开,然后看是否有两张卡牌的数字加起来正好是“10”的,如果有,马上按铃抢答,例如“3和7”“6和4”,最快说出答案的小朋友就能赢走那两张卡牌,如果没有可以组成10的卡牌,继续每人翻一张牌,赢牌数最多的就是最后的赢家。小朋友特别喜欢这个游戏,回家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既促进了亲子交流,同时10的分与合更是牢记在心。

  儿童注意力维持的时间比较短,也很容易受到新的刺激影响而转移。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的时候,需要加入让孩子们能够专注的元素。而对孩子们而言,他们对有兴趣的事物,会有较佳的注意力。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是让孩子们愉快,并且与他们的生活相关。在教学活动设计游戏配合复习,就可以让学习变成一件愉快的事。而这样的学习就比较有成效。并且当孩子们觉得学习有成效的时候,就会更多地增加他们学习的动机,建立多元化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相信是可以彼此温暖的吧。

温度教育读后感 篇9

  其实,自成为一名父亲,这个话题一直都在困扰着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亲。随着孩子越大,这种想法就会愈深刻。为什么呢?孩子越来越大了,就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了,就会越来越不受制于父母“管控”甚至“摆布”了,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谁也控制不了。父母会老,孩子会大,一代一代,循环往复,这造就了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推进。那么,会不会你现在怎样对待孩子,等你老了,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呢。所以,我们如何做父亲,应该是值得所有父亲思考的。看了《教育的温度》,从一件一件的真实案例当中,我明白几个道理:

  一是:爱是要有思维的。

  我们都在表达爱,在别人面前都会说自己很爱孩子。但是不是孩子要的,会不会触及孩子内心,是我们考虑比较少的。你很兴奋的表达爱,孩子也同样在兴奋的跟随你吗?所以,你的思想、思维就显示出来重要性。在李校长《被雪藏的小男孩》一文中讲到,经常见到一个孩子早上迟到。校长选择的不是批评,而是用爱去感化他。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做法。最后这个孩子不但改掉了迟到的毛病,而且各个方面越来越优秀。最重要的,他一直在快乐的成长着。

  二是:爱是要有行动的。

  有了思维、思路,还不行,还得行动,要有动作,要不就是成了纸上谈兵。但当于我们对孩子,是不是会有一些光说不做,只不过我们可能会是当局者迷罢了。《教育的`温度》中37个教育故事,每一个都是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就像序言中李校长说的,“教育是从温暖人心开始的”。温暖人心的过程,肯定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过程。

  三是:爱是要有方法的。

  李校长的书中,提到很多活动和做法,每一种活动或做法,其实都是爱的一种方法。爱就要勇敢做出来,在艾瑞德,不是光说出来,而是做到的。因此,艾瑞德能吸引这么多的校外关注,让这么多家长、孩子都放心,是真正讲究方法并去落地的。

  还有读了这本《教育的温度》,感受最深的两个词是“不怕”和“温度”,这两个词一直在我脑中不停地播放着、提示着。不禁想起自己上小学时害怕上学、害怕老师的经历,这种记忆是不好的,但同样也是抹不去的。所以,那时候碰到一个对自己比较照顾的老师,是感激一辈子的。而现在,自己怎么去让孩子不怕,快乐长大,做到有温度,是需要不断地思考并付诸行动的。

  鲁迅先生口中的父母:“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以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父母是伟大的,爱让这个伟大更加伟大。所以,孩子能健健康康、享受教育、享受成长、合理做人,这样,是不是就算是一名合格的父亲?

  最后,感谢艾瑞德所有的管理者和老师们,尤其是一三班的所有老师,有你们,我们放心!谢谢学校!谢谢你们!

温度教育读后感 篇10

  用爱心育良心

  葛溪乡小学吕媛媛

  深夜11点16分,我的思维仍然很活跃,这份“跳蚤”似的活跃源自于我刚刚阅读完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6月26日也就是期末测试日,作为留校看家教师明天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按理我现在应该休息了,可是我却按捺不住心中的这份激动来写下这篇读后感。

  正式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我就想通过哪个人的介绍、哪段视频或者说哪本书的阅读来了解弋阳教育这几年的发展以此来帮助自己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一再耽搁。半个月前在教育交流传播群里得知方华老师出版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我当即在群里回复了一句“一定要拜读!”很庆幸,同在群里的我校校长看到了我发这条信息,在他的帮助下周五我拿到了这本书。正逢周末,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气呵成将这本书看了两遍,阅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很多,可是,你具体问我收获了些什么,我也说不清,于是,我开始了第二遍阅读。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不由的为方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我从未见过方老师本人,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有大量的实践、阅读、思考、写作经验。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做为一个新教师阅读本书后的感触:

  一、帮助我解决了许多问题和困惑。

  上岗后,无论是做为一个班主任还是做为一个语文老师,我都遇到了许多问题,可以说大部分问题在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都陆续解决了,但是还有些问题没有得到恰好的答案,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答。同时,本书也把我教育工作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更直接的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豁然开朗。

  二、它是我现阶段教育事业的指路明灯。

  做为一个新教师,我在摸索中慢慢前行,《我的教育观:三“风”一体》一文让我对弋阳教育的反展形态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确立了做为一个新老师该努力的方向,而《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一年的的教学工作,虽已而立之年由于业务不熟却多有浮躁,阅读本文让我明白我需要静下心来给学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让底线成为教育的起点》让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让我懂得了教师该具有何种职业操守。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教师的职业操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应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方老师用自己真实的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育中的错误,对于“成功”一词的定位错误,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过的错一而再的重复。

  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改正错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中实现一个教师的成长,教育者做为一定程度的“公众人物”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应该用最正确客观的言行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纠正了我一些错误观念。

  原来我认为家校合作是做给社会看的成分更多,葛溪乡小学多次成功组织了家校合作活动,如“冬日‘三送'进百村”“百名教师齐携手,共创家校一家亲”、“集体家访”等活动,由于自己的认识不到位,这些活动大都积极却被动的参与其中,从未对其主动参与和思考活动的意义,现在通过《“独行侠”做不好教育》这篇文章我了解了它存在的意义,更明白了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减轻老师平时在工作中学生带来的烦恼和心累,辛苦一阵子,轻松每一天。

  四、看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事业希望。

  做为乡村教师中的一员《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这章节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局局长对乡村教师的关注,看到了一个教育局局长想尽各种办法来对乡村教育的政策扶持。《乡村教育薄弱是因为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一文将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透彻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这些都让我这个乡村教师看到了事业希望。

  做为一个新教师的我对于书中一些词句还无法深刻的理解,但我想通过今后的工作,我定能从中领悟出它们的意思。因为我知道,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用心学的人。我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做一件事情必能成功!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有关堂吉诃德读后感心得(集锦7篇)

堂吉诃德读后感

[荐]了凡四训读后感1000字通用6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

女儿故事的读后感(通用5篇)

女儿故事的读后感

读后感感悟人生1000字(精选8篇)

读后感感悟人生

笨小孩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笨小孩读后感

[收藏]教育机智读后感精选

教育机智读后感

[参考]草房子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精选

草房子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

读后感廉洁教育读本900字精选

读后感廉洁教育读本

[荐]读后感教育理想1500字精选

读后感教育理想

读后感看书的读后感1500字精选

读后感看书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