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时代,文档是必不可少的,在网络上找相关范文是比较快捷的方式,优秀的范文模版具有很多可取之处,怎么样才能让你的范文别具一格?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收集的“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篇1)
读完《爱心与教育》后,我由衷地敬佩李老师,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他与学生交流总是充满无限深情的。最终,他的爱心付出得到了回报,学生们都很爱他。
看着看着,我的愧疚感也油然而升,我也爱孩子的,我会因为他们生病了,抱他们去医务室,我会因为下雨了送他们回家,他们没钱吃饭了,我就掏出钱来。每次训练结束,我都会送走最后一个孩子,并叮嘱他们路上小心车辆……但是,由于我为了抓教学进度和效果,常常出现发火的时候。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幼苗。他的执着震撼着我,渐渐让我心平气和起来。
现在新的世纪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要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充满信任的和睦关系,要把教师的奉献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我想我应该学习李老师,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想他们所想,学他们所学,与孩子们共享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篇2)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作品《爱心与教育》,让我深深地震撼,内心很是不平静。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通过李镇西老师的作品,让我明白了,缺少爱的教育,注定是冰冷的、空洞的,是没有灵魂的。如今,一些优秀学生历经寒窗苦读进入名校,个人条件优越、不愁吃穿用度,却时常感到内心空洞,锁定不了真正想要的目标,找寻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前进的动力,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一样。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太在意成绩分数,让教育变得僵硬,结果孩子的成长过程负重不堪,缺乏爱的滋养。这也启示我们,要投入感情、投入真爱,在课堂教学之外热情关怀、慰藉心灵,以人的全面成长丰富教育的时代内涵。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只有像春蚕吐丝那样竭尽心力,像蜡炬成灰那样发挥光热,像和风细雨那样滋润心田,方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真情换来真心。当然,爱的教育并非爱的纵容、爱的泛滥。点燃爱、激发爱、播撒爱、守护爱,在爱中感悟生命、收获成长、止于至善,这样的教育,必将使人终身受益
同时,严与爱是相辅相成的。一是要严而有理,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二是要严而有度,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三是要严而有方,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四是要严而有恒,教师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爱的滋润会让孩子们生根发芽结果,爱生如爱子,从此刻做起。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篇4)
卷首语:爱心传承希望,知识启迪未来。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老师要从爱心、关心出发,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为基础,用我们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
假期里,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感触很多。李老师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后进生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我在想: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刚开始我也会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很愤怒,可能会放弃,更多的是伤心,会觉得他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因此,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爱心才能传承希望,但是,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使他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篇5)
都说现行的中国教育,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于是买来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一书。这本书其实是他完成苏州大学博士学位的一篇耗时3年的博士毕业论文。
刚拿过这本书,我有些怀疑,自己能否理解甚或读懂枯奥生涩的专业学术论著,但是几页文字过后,我忽然喜欢上了这些泉水般汩汩而淌的灵动的文字。这本《民主与教育》以散文式的笔触呈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必然:民主教育。而对于民主教育的特征,书中这样写到: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是重视法治的教育,是倡导宽容的教育,是讲究妥协的教育,是激发创造的教育。上述几个词语深深地震撼着我。
爱是一个教师起码的道德情感,但对于学生来说,尊重比爱更重要。李镇西班里有个学生丢失了一本书,他没有给拿书的学生扣上一顶偷的帽子,而是说,这位同学的童心暂时缺失。第二天,学生把书悄悄地送还后,他说,这位同学的童心又回来了镇西本人就是一位富有童心的教师,他认为一个教师具有一颗童心很重要。这句话我信,因为,只有有了童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才能尽可能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的确如此,爱心是民主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民主教育却不仅仅是指爱心,民主教育有更加广泛的内涵,爱心只是民主教育的一个前提。面对爱心,相信每一位老师或多或少在面对学生时真情流露,但是民主却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同仁们,想一想有没有这样的时候:你去家访,学生拿椅子愉快地让你坐,而学生到你办公室却只能恭敬地站着;你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而你却把自己的板书写得乱七八糟如此种种,所透露出来的是不尊重,而这种不尊重却极少有人认为是一种不民主的现象存在,甚至是多数人默认为一种师生之间的必然。试想,如果我们师生之间总是以这种必然诠释着师道尊严,那么,中国的民主教育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
我们的教育必须改变。这是李镇西论著中流露出的一句分量很重的话,表明他想改变教育的决心。是啊,我们的教育必须改变,必须变得更加充满人性,充满民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善待每一颗心灵,每一个生命开始,去做好教育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让教育因民主而充满爱,因爱而走向民主。如果我们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那么我们的民主教育就成为可能。
同仁们,让我们以爱为前提,高擎起民主教育的大旗,为了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快乐的气氛,为了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幸福的微笑,为了师生之间架起真诚友谊的桥梁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篇6)
在假期,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成名作、代表作,他以手记的形式,分为“爱心和童心”、“与顽童打交道”、“优秀生的培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和“沉重的思考”几个部分。说实在的,这本书我只是大致地、粗略地浏览了一番,并且节选了其中的一些故事精读。但是不难看出一位对教育充满热情的老教师那种对事业的执着和专情;不难感受到在李老师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后,闪烁出那种智慧和爱心的光芒是那样的灿烂夺目。
读了这本书,让我最有感触,最让我感动的是——与顽童打交道。李老师转化学生万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爱心和耐心。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见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人民解放军。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对于“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这是李老师在书中有关后进生的转化中的精辟之言。李老师对“后进生”万同的教育经历,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一个深深的记号。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后进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李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想到了我自己。班级里也有让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们不光在学业上让人头疼,在行为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也曾试着去爱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劳无功。在感叹之余只能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不懂事。有时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订正作业,对他们讲了一遍两遍还不会,就会向他们吼一下。现在想来,以前所谓的对他们的“爱”,放在李老师那里,微不足道了。也许,我对他们的爱只不过是“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并没有真正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也不是出于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我对他们的“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比如说,每天让陈帮潮、陈齐浩等留下来完成作业,是为了让他在考试时能考到及格,不拖班级的后腿,不丢老师的面子。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跟刘凌恺、蔡以铁讲道理,是为了让他们能不影响别的孩子,不影响班级的荣誉……我的爱,表面上是负责任,是有耐心,而实际上是自私的,为了那所谓的虚荣心。也许,当自己淡化了那所谓的名和利,自己能更加静下心来,面对这些让我烦恼的“后进生”。我该试着向李老师学习,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让自己的心灵走进他们。只有赢得了他们的认可,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是“科学”而又“艺术”,比如,他让后进学生自己确定“帮助人”,让“帮助人”每天将后进学生的当天表现写在《家校联系本》上,然后让后进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看;他给有进步的后进学生每周填写《报喜单》,让他们带回去向家长报喜;他还采取“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后进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找回了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篇7)
近年来很少系统完整地去阅读书了,说实在的开始我也是带着为完成学校布置写《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去翻翻这本书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使我连读了二遍。然而是带着钦佩的心情去读这本书了,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人至深,受益匪浅。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尽责,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
特别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在李老师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终于是万同真正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然而联想到我们学校也有一些“学困生、贫困生”,学校布置了党员与“学困生、贫困生”接对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成效,但与万同的转变相比是甚微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同样在结对过程中只是把它当作任务去完成,甚至是应付,所以效果就大打折。
昨天上课前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放灯片,二行醒目的大字,第一行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二行是××班因我而精彩,并简单介绍第一行字的来源及含义,着重说明了第二行字的含义。从学生投入的眼神可知他们的认同。尽管我不是班主任,但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后进生的转变工作,积极协助班主任建设好班级。同时,我想到我们学校的励志课,是不是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李镇西、苏霍姆林斯基…精彩片段,比天天听到××班的喊口号、唱歌要强一百倍!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尽管我们的教学中,总会碰到这样的学生:倔强、不听话、不爱学习。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的,总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帮助、和信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力求“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许多事实证明,一个被老师所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特殊的后进生我应尊重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篇8)
在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之前,其实我对李镇西老师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翻开书之前,我先在网上了解了李镇西其人。始知他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本书亦是他三十年教育经验的集大成之作。于是,怀揣敬畏与期待,我开始了拜读之路。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可能因为同是教育工作者的原因,所以对李老师的这句话我感悟尤其深刻。
看着我班的孩子,我总能想起自己的'孩子。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徘徊在老师与妈妈之间,所以我总能原谅他们偶尔的懒散与顽劣,经常的调皮与失误,两年相处下来,孩子们下课总会围到我的讲桌周围,叽叽喳喳的讲一些同学之间的趣事、故作神秘的给我爆料一些小秘密,更有甚者,打听我的一些生活琐事。每每这时,我总是额外开心,觉得和一些隔着差不多七八个代沟的小屁孩聊天,自己的皱纹都舒展了,何乐而不为呢?又放松心情了,又打探了班里的内幕。
课堂上,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会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温柔、时而严肃,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換中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跳皮筋,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会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滅衣服;;他们生病的时候我会递一杯热水,做错的时候我会耐心教导,伤心的时候,我会摸摸他的小脑袋,取得好成绩时,我会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
偶尔,讲桌上会有一小包零吃,一个苹果;偶尔,办公桌上会有一张小小的卡片;偶尔,烦闷时,会收到他们关心的目光。我知道他们是敬畏我的,因为爱我,所以敬畏。我也爱他们,因为每一个孩子的童心都是干净的、纯洁的,值得我去爱他们。所以,我愿意用我的爱心去滋润他们的童心,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涤荡自己的灵魂。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篇9)
不爱喝茶的人,说茶苦涩;爱喝茶的人说茶香浓。同是一杯茶,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茶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茶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其乐境。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魅力在于独特的气质,而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越是读书,就越感觉自己的贫乏,在恐惧之余,就又一次地卷土重来,疯狂的读书。读书让我的心胸感到从未有过的开阔、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间冷暖,尽收眼底。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当做谋生的职业。从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学到许多经验,同样,这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到了我。比如关于转化后进生,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让学生们上台表扬进步的同学等等,都有很大的收获。对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的教育之路还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爱心与耐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李镇西老师自己本身也爱读书,他说:"我们无论多忙,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需求,已经形成了习惯,那么无论怎么忙,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
董卿,因为《诗词大会》,又火到一个高度。她的点评总结能力令人钦佩,被人称为"人如其名,兰心蕙质,清新隽永".她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跟从小抄写古诗,背诵古诗有莫大的关系。董卿说:"读书是已深到骨髓里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已过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轻?她的语言,她的动作,她的神情,分明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啊!
外表的美丽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我们读过的书都不是白读的。它总会在未来的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的更出色。读书时可以给人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是经过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茧的痛苦;
每一颗色泽圆润的珍珠,都是砂砾与河蚌肌肉的磨砺。
李镇西是,董卿也是。当然还包含许多通过奋斗走向成功的人。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书在你的手上,世界就在你的手上。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篇10)
“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我们班有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打人,经过慢慢的和家长沟通和之前的课任老师了解,这个孩子在一二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母亲在家也是棍棒教育,在了解这样的情况下,对这孩子多关心,遇到他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以沟通教育为主,不一味批评,多鼓励孩子,鼓励孩子参与学校沙盘游戏等心理疏导活动……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指导日常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是老师的好帮手。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篇11)
近日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李镇西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朴素的而执着的教育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李老师对教育故事的叙述行云流水、自然真切,浓浓的师生情包蕴在字里行间。从饱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窥见了李振李老师教育成功的秘密只在一个"爱"字。读这本书,最为打动我的是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牵挂及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李老师用真情和学生沟通,一颗真诚的心感染者无数颗幼小的心,向善、向美地成长。高考落榜的宁玮到外地打工,她同李镇西老师的书信让我一次次泪眼模糊,李老师对宁玮的牵挂也牵动了我的心,我在心底里呼唤"愿好人一生平安".李老师不仅关心呵护自己的学生,对于素不相识的中学生杨守丰、闻晓春等也倾注了浓浓的师爱。读到杨守丰顽强地学习拼搏,但最终被病魔夺走了年轻的生命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愫泪水潸然而下,我不知道是杨守丰坚强的精神感动了我还是李老师那温婉真情的表述感染了我。读《爱心与教育》心情五味杂陈,有喜、有悲、有笑、有泪。《爱心与教育》全文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一则则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现象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合上这本书,诸多的内容和细节都记不清了,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
开卷有益,读教育著作不仅仅是为了感动,更多的是我们教育行为的改变。读完《爱心与教育》对我最大帮助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到了一句受益终生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一次读到这一句话是在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惊羡于李老师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不仅是一句承诺,而且是一种甘于付出的奉献、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这一句话太精彩了!我决心以此句话为导向,引导我班的孩子慢慢学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个孩子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思想,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会竭尽全力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如果人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一个班集体里生活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李镇西老师教会我包容问题学生,之前,对于问题学生心生厌恶,在情感上很难理解他们。当他们做错了事情,经常采取训斥与批评的方式,很少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从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我发现了自己曾经的冷漠,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感情基调是讨厌、是恨,那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是无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师一样从根本上去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去倾听问题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犯错误的几率一定会逐渐减少的。我们当老师的不能只喜欢优秀的学生,那些脾气暴躁、性格掘强、有毛病、有缺点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去关心、去帮助的。
李镇西老师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快乐前行,我向往那盏明灯。
爱心教育有感观后感(篇12)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很高的权力。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能促进学生还是抑制学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地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看着讲台下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时不时的流露出或喜或悲的表情,在这里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心情,像他们一样,为公主与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喜极而泣,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欢呼雀跃……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灰色,让人窒息、让人伤感,但在其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希望和追求,在作品中也流露出作者的信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揠苗助长不如顺乎天性,为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经历风雨。这本书中又何止这两个教学方法呢?我还在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