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推荐内容。
我们经常会被催促快速写好一篇文档,范文就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更有方向感。范文的结构和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如何让自己的范文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呢?你不妨看看关于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关于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篇1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的一篇杂文,看了后,总是感觉要写一个读后感,于是,找了空闲时间,写了我的感想。
王小波的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个天才+全能,一万只猪中才能产生一个天才,而一百个天才中才能产生一个天才+全能,所以,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在百万之一的基因组合概率下产生的神奇猪,神奇猪遇上了神奇人,就有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文章。
猪的世界影射着人的世界,有什么样的人的世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猪的世界: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所以,王小波用那头猪影射自己,在嘲讽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无视生活的设置,我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王小波和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样的,是在百万之一的基因组合概率下产生的神奇人,他有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的本钱,但是,就是他这样的人,想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都非常艰难。而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优秀的基因,也想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能实现吗?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幸福些、更美好些、更轻松些、更顺利些,比如,我母亲总是让我儿子多吃一点,长胖一点,这就是一个生活设置;我就反对这个生活设置,我儿子也不高兴这个生活设置,但是,我母亲就坚持这个生活设置,就认为这个生活设置对孙子的将来是美好的,我再反对也没有用,改变不了母亲的观点。其实,母亲曾经非常胖,做了非常大的努力,才减去二十多斤,现在非常注意饮食,一点也不敢再胖起来;所以,我一直无法明白母亲为什么非要坚持这个生活设置?为什么非要认为这个生活设置就是正确的?
我上学的时候,学校有种种的设置,我工作了,如何工作也有种种的设置,我都必须按照这些设置去做;这些种种设置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我能够更幸福些、更美好些、更轻松些、更顺利些,我应该反对这些种种设置吗?不应该,我一反对,就是大逆不道,周围的人批评我不知好歹,领导要处分我,帮助我改正错误,我还敢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吗?所以,王小波有本事,大家对他很宽容,可以做成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在王小波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还在幻想着自己去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死的时候是四十五岁,他做成功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吗?如果成功了,最多也就五年时间。
呜呼,我也想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可是,我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优秀的基因,没有本事,大家对我一点也不宽容,我想无视生活的设置,我能做到吗?!
一切的设置都是为了人好,但是,用发展的目光看问题,一切设置的好处都是它的害处,设置有多少好处也就有多少害处。读书是好事,我们在逼孩子读书的时候,就是给了孩子一个设置;这个设置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如果用发展的目光看,它又是那么的有害!谁能理解一个普通人的心?
关于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篇2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周围有不少人崇拜王小波、迷恋王小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在若干年前弄了一本《黄金时代》看,因为写的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所以内心中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除了对其中关于性的一些东西怀有一定兴趣外,其风趣的行文风格也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象。但是,说实话,只要是涉及那个时代的作品,基本上很难让我开心地阅读,因此也就很难在我这里获得高分。最近读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立刻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走近作者的过程。小波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让我明白了一个基本的道理:文人应当有独立的思考,而不应该人云亦云。文人要做到独立思考,首先应该有智慧。从作品中反映的有限信息来看,小波应该是个爱读书、有着较丰富社会经历、也爱思考的人,这些都是智慧的重要来源。有智慧之后,要做到独立思考,还必须愿意独立思考。许多人因为生计所迫,或者因为受功利心牵引,往往主动放弃了这项权利与义务,小波显然不愿自甘堕落,这也许是大家怀念他的最主要原因吧。有了智慧、愿意独立思考,还有一个表达方式方法的问题。有许多人热衷于一本正经的说教,这常常让我们产生巨大的逆反心理。我本人就有强烈的体会,比如说孔子,我崇拜他老人家的程度就比小波高上若干个级别,但是,如果将两人的书同时放在我面前,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先看小波。因为,小波的书比较令人愉悦一些,而孔子,虽然对我影响很大,但总归是要毕恭毕敬地去读才合适。仔细想来,能将智慧、独立和有趣集于一身,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小波做到了,所以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任何一个作家都应该从小波的身上觉悟一个道理:只有作家尊重读者、为读者着想,读者才会买作家的账。作家尊重读者、为读者着想,就是要用自个儿的大脑思考问题、想办法给读者以启发、并将这一切有趣地表达出来。到处都有“王小波门下走狗”的小团体,豆瓣上也有,但我不准备参加这些团体。我想,对小波最大的纪念,就是要努力将智慧、独立和有趣集于……
关于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篇3
5500字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1、“当时我们家里的人都攻击我姥姥觉悟太低,不明事理”
我小的时候,有一段很特别的时期。有一天,我父亲对我姥姥说,一亩地里能打三十万斤粮食,而我的姥姥,一位农村来的老实老太太,跳着小脚叫了起来:“杀了俺俺也不信!”她还算了一本细账,说一亩地上堆三十万斤粮,大概平地有两尺厚的一层。当时我们家里的人都攻击我姥姥觉悟太低,不明事理。我当时只有六岁,但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姥姥是错误的。事隔三十年,回头一想,发现我姥姥还是明白事理的。亩产三十万斤粮食会造成特殊的困难:那么多的粮食谁也吃不了,只好堆在那里,以致地面以每十年七至八米的速度上升,这样的速度在地理上实在是骇人听闻;十几年后,平地上就会出现一些山峦,这样水田就会变成旱田,旱田则会变成坡地,更不要说长此以往,华北平原要变成喜马拉雅山了。
2、“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3、“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待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嗷嗷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兑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
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的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4、“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逮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
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
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至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至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5、“我写长篇小说是很不适合的,主要的原因在于记忆力方面的缺陷”
这本书里包括了我近年来写的三部长篇小说。我写长篇小说是很不适合的,主要的原因在于记忆力方面的缺陷。我相信如果不能把已写出的每一根线索都记在心里,就不能写出好的结构;如果不能把写出的每一句话记在心里,就不能写出好的风格。对我来说,五万字以下的篇幅是最合适的。但是这样的篇幅不能表达复杂的题目。
我从很年轻时就开始写小说,但一直不知自己为什么要写,写的是些什么。直到大约十年前,我在美国读《孟子》,深刻地体验到孟子的全部学说来自于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这时才猛省到,人在写作时,总免不了要推己及人。有关人的内心生活,所有的人都知道一个例子,就是自己。以自己的品行推论他人,就是以一个个案推论无限总体。在统计上可以证明这是很不可靠的做法,但是先贤就这样做了。自己这样想了,就希望人同此心,这种愿望虽不合理,但却是不可避免。一个个案虽不能得到可靠的推论,但是可以成立为假设。这是因为要做出假设,可以一个个案都没有,虽然多数假设都受到了一个个案的启迪。
6、“热爱智慧、热爱异性、喜欢有趣”
我的三大基本假设都是这样得到的。第一个假设是:凡人都热爱智慧——因为我自己就热爱智慧,虽然这可能是因为我很低能。所谓智慧,我指的是一种进行理性思维时的快乐。当然,人有贤愚之分,但一个人认为思维是快乐的,那他就可说是热爱智慧的。我现在对这一点甚为怀疑,不是怀疑自己,而是怀疑每个人都热爱智慧。我写《寻找无双》时,心里总是在想这个问题。
第二个假设是凡人都热爱异性,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我很喜欢女孩子,不管她漂亮不漂亮。我也很喜欢和女孩子交往——这仅仅是因为她是异性。我不认为这是罪恶的念头。但是这一点现在看来甚为可疑。我写《革命时期的爱情》时,这个念头总在我心间徘徊不去。
第三个假设是凡人都喜欢有趣。这是我一生不可动摇的信条,假如这世界上没有有趣的事我情愿不活。有趣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无趣是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的一切我们全部耳熟能详。《红拂夜奔》谈的是这一点。现在我承认有很多人是根本不喜欢有趣的。我所能希望的最好情况就是能够证明还有少数人也喜欢有趣。
7、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驾着船去出海,带回来的却是一副大得不可思议的鱼骨。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我读到了一个英雄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只有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和纯洁到如同两滴清水的人物。然而,它却那么清楚而有力地揭示出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在我看来,再没有什么故事能比这样的故事更动人,再没有什么搏斗能比这样的搏斗更壮丽了。
我不相信人会有所谓“命运”,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度”总是存在的。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有限度的。老人桑地亚哥不是无能之辈,然而,尽管他是最好的渔夫,也不能让那些鱼来上他的钩。他遇到他的限度了,就像最好的农民遇上了大旱,最好的猎手久久碰不到猎物一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限度,仿佛是命运在向你发出停止前行的命令。
8、“老人没有做这样的选择,甚至没有产生过放弃战斗的念头”
可是老人没有沮丧,没有倦怠,他继续出海,向限度挑战。他终于钓到了一条鱼。如同那老人是人中的英雄一样,这条鱼也是鱼中的英雄。鱼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远离陆地的地方,在海上与老人决战。在这场鱼与人的恶战中,鱼也有获胜的机会。鱼在水下坚持了几天几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穷于应付,它用苦刑来折磨他,把他弄得双手血肉模糊。这时,只要老人割断钓绳,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得到解放,但这也就意味着宣告自己是失败者。老人没有做这样的选择,甚至没有产生过放弃战斗的念头。他把那大鱼当做一个可与之交战的敌手,一次又一次地做着限度之外的战斗,他战胜了。
9、“直到这场搏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他才住手”
老人载着他的鱼回家去,鲨鱼在路上抢劫他的猎物。他杀死了一条来袭的鲨鱼,但是折断了他的渔叉。于是他用刀子绑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断的时候,似乎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这时,他又进行了限度之外的战斗:当夜幕降临,更多的鲨鱼包围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桨,甚至用舵和鲨鱼搏斗,直到他要保卫的东西失去了保卫的价值,直到这场搏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白骨,只带回了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人们怎样看待这场斗争呢?
10、“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
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尽管他是条硬汉,但还是失败了。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1
1、“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老人没有失去信心,因此不应当说他是“失败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竟是胜利的么?我确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
他和其他很多人一样,是强悍的人类的一员。我喜欢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样的人性。
12、“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的限度斗争的战场,仿佛他们要与命运一比高低似的”
正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样,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的限度斗争的战场,仿佛他们要与命运一比高低似的。他们是人中的强者。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弱者的命运。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强者为弱者开辟道路,但是强者往往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鱼一样。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关于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篇4
王小波先生在孟子中读到了“写作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方式”。而作为读者的我来说,就是喜欢在书中体味别人的人生态度,聆听过来人的经验教训,沉浸于作家们营造的小说世界,但却无不显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这大概就是阅读带给我的乐趣吧!
王小波先生在序言中写到的,“作为一个寻常人,我的看法也许不值得别人重视,但对自己却很重要。这说明我有自己的好恶、爱憎等等。假如没有这些,做人也没什么味道”。他洒脱,不羁的性格从这字里行间中显露无疑。多少次,我会畏惧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则,担心见解过于浅薄,缺乏深度,被人笑话思想肤浅,不屑聆听;二则,担心自己言语能力不足以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反而让自己失望。看到小波先生的文字,对于表达,突然心中增添了几分豁达。勇敢的发出自己的见解,对别人可能不重要,但是对于我自己,却意义非凡。语言能力不强,但随着表达的增多,阅读的积累,表达也就会变得更加顺畅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个书名真的非常符合本书语言基调---有趣但又有智慧的火花在字里行间飞溅。全文幽默风趣,语言通俗易懂,语言后的力量却难以估量,需反复斟酌品读,才能只其一二,这应该就是鬼才王小波的魅力吧!
关于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篇5
磕磕绊绊的读完了,首先,因为自己读书少,所以很多地方不是很懂,一直在借助大家的注释。
然后,自认为大师不是我能评价得了的,所以说些自己的感受,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谈张爱玲作品那部分,当时读张爱玲的时候就觉得很难受,一开始觉得自己不合群,为什么大家都说好看,你非要觉得不好看,后来读了小波叔的文章才懂,我原来也是不喜欢烦心事的,生活有时候已经很痛苦了(波叔的经历),所以,还是想办法让自己开心一点,还是那句我一直信奉的话:热爱这个丑恶世界的人才是真善美,我感觉波叔应该是属于这类人的吧。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点是作者对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这个部分(我的理解),小波叔说:相反,我倒是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时候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想起《爱的五种能力》里面赵永久说:己所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概这是一种超过了为人处世的智慧,需要谨记。在最后一部分,我理解的也有这部分意思,如果没有亲身体会就无法感同身受,所以不轻易评价别人,只需要竖起耳朵听着,这就是对人对事最大的尊重,这个点也适用于从众心理,人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和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感受到的。
最后,小波叔真的是一个给人感觉透彻、清新脱俗的人,他豁达乐观有趣、他有点桀骜不驯,但有时候又懂得掌握分寸,他只管做好他自己就行!
这本书还需要再细细品读,打算先去看看其他作品,再来读一遍,人总要选一个边站着,如果让我选的话,我倒是希望自己能成为王小波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