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的最新读后感1000字精选

2022-12-16 11:32:02 双城记的读后感

双城记的最新读后感(篇1)

  看这本书,几乎花了我整整一个星期的看书时间。不,不止一个星期的空余时间,在我们大学英语教材中也学过部分内容。我也买了双语版的该书看过。

  好的书籍值得用一生去细嚼慢咽、细细品味、反复回味。

  故事背景是法国大革命,这是一个我觉得惊悚的年代!因为生长于和平年代,对革命带来的血腥、残暴、疯狂、草菅人命感觉极至的恐惧!

  故:对文中各主人公在这样一个时期的表现,深感震撼。

  露西,正面女主。集美貌、孝顺、善良、仁厚于一身。因为以上优点,才能让卡顿宁愿为了她的幸福主动自愿代她的丈夫去赴死!

  卡顿,我认为的男一号。虽然他身上有很多缺点,如酗酒、颓废、不求上进、傲慢,等等。可是,他聪明能干,作为律师助手能够协助律师抓住官司最有利因素,帮助律师打赢官司。他爱露西,虽知露西喜欢的是达内,仍然向她表白,即使意料之中的遭拒绝,至少无憾。在达内被狂热的革命人士因复仇判死刑时,为了自己心爱的露西的幸福,计划周全地将达内与自己调包,代替达内去坦然赴死。

  医生,露西的父亲,一位正直、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被达内的父亲、叔叔陷害,在巴士底监狱囚禁18年!一度精神崩溃,但是为了女儿的幸福,让女儿与仇人的后代达内结婚生子。只是造化弄人,当年他在狱中写的控告信成了后来法国那些狂热的革命者判处达内死刑的最有力的材料![发呆]这也许就是父辈作孽往往报应在孩子身上的最好说明。

  查尔斯.达内,虽然是露西的丈夫,虽然是当时异于当时残暴贵族阶级的主动放弃财产、爵位自食其力、上进有为的青年,但我不喜欢他。在我看来,我不喜欢他的不知报卡顿的恩、以貌取卡顿、不把卡顿当真正朋友、不会审时度势的人。

  徳发日太太,我觉得是个疯狂的复仇者,虽然漂亮、聪明,但因为被仇恨淹没,没了人性。不是说不要复仇,但把复仇的对象无原则或者说无限扩大,就是可怕了,所以文中未得善终。。我推崇爱憎分明、有仇报仇、有恩报恩,但要找准对象。

  文中还有一些其他人,正面的反映了友谊、忠诚等,反面的反馈了血腥失控的革命、践踏底层百姓的贵族阶层等。这些,都是作者要极力描写的。在和平年代仍然值得借鉴。

  文化的差异、翻译的生硬,阅读本书时有晦涩的感觉,需要静下心来读,有些地方要多读几遍才会懂。

  总之,这本书还不错,值得放在床头或包包里随时翻看。

双城记的最新读后感(篇2)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绘了十八世纪的一位医生梅尼特从监狱中重获自由,和女儿一起到伦敦生活,五年后,他们在法庭上为名叫代尔纳的法国青年作证,露西和代尔纳因相爱而结婚。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代尔纳因身为贵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直爱恋露西的英国青年卡尔登代替代尔纳上了断头台。

  首先,对于人物,稍微做一点个人见解。

  就按人物的出场顺序,第一个就是贾维斯洛瑞。从后面的描写来看,他是一位兢兢业业的为银行工作的职员,极度忠实于银行以及后文中遇到的朋友亚历山大马奈特。他起码在银行里待了几十年吧,从作者风趣的描写在台尔森银行各式各样的幽暗大橱小柜之间,一些年迈老头郑重其事地在办公。每当雇用一个年轻人进伦敦台尔森银行,他们总是把他藏起来一直放到老,像块干酪似的把他藏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直到他浑身有了十足的台尔森味,长满斑斑青霉。中就可以看出。而对于他极其重要的工作都可以置之不理的就是对老朋友的关心与帮助。我记得在文中确实写过一处,为了老友他可以连工作都放在一旁。还有在露西结婚后她父亲的发病,也使洛瑞先生很不安:洛瑞先生度日如年,希望越来越渺茫,心情也越来越差、洛瑞先生由于焦急不安地日夜守护,弄得精疲力竭,竟在值班时睡着了、不过这时他突然犯起疑来,怀疑自己是不是仍在梦中。都到了这种身心疲惫的程度了,可以看出他对朋友一家子的友谊有多深。还有,最后要不是有洛瑞为他们准备行程,较坦然地通过各个验收,光凭后面一个惊恐的女人,一个昏厥的男人,一个弱小的小孩,一个神志不清的老人,再怎么逃也逃不出所谓人民的魔爪的。

  再一个人物就是露西了。她本人的出场就已经敲定了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弱小而又坚强的女子。对于被囚禁了十八年的老父,她用自己的爱帮助他走过一个个难关。她先找回了自己的父亲,帮他脱离肉体上的束缚,而对于父亲那脑海中的不定期的苦难的回忆,只有她才能最快、最轻柔地安慰住父亲那不定的心,这一点是连老友洛瑞都束手无策的。还有的就是在法庭上的作证,她相当地用情,面对着这样的同情,这样动人的青春和美貌,被告此时的心情,比面对所有看热闹的人群要难受多了。等等描写的句子都显得露西极有同情心。最终吻别丈夫的时候,她还是坚持下来了,和所有面对悲剧的人一样,坚强地面对。虽然后来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但她还是爱的化身。

  说道女儿不免要提到她的父亲。亚历山大马奈特的身世很值得人去琢磨,到底受到多大的冤屈,多大的经历,多大的思想创伤,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他受到女儿的关心后,同样地力所能及地回报他的女儿。他最终展现的,是一位作为父亲,用爱关心自己的女儿的情节。同样的,本人认为他也有他的极大的不幸。这号人物的身世十分坎坷,而最终并实实在在地为女儿带来幸福,旧病复发,满屋子寻他的活计,就是这时,他才显得苍老又无依无靠。一个悲剧导致另一个悲剧的发生。

  对于达内,这个人一般般,追寻着母亲的理念而引发一系列的事端。他其实也是内心善良的人,由于这个使他因小小的求救就回去致使自己与一家人都陷入了困境。这也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的结果。

  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最令人落泪的要数西得尼卡顿了。出场时的情况一直看着天花板显出他的放荡不羁,而后来我们发现他实在是一个被湮没的才子,有才而无法融入当时的社会。内在的情感也很高尚,最终是成全了别人。在帮助达内越狱的时候,他还是那么一幅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但只有他在那时心里是最清楚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昏死的达内和他的妻子,纪念他的死是天经地义的事!最后他和他的妹妹的相遇,上刑场,安慰、鼓励他妹妹,真是一种看尽人生的超脱,小说也写了那天晚上,巴黎城里人谈起他,说是历年上吉萝亭最平静的一个。不少人还说他表情神圣,像是先知的预言家。这个人物的设定还是很扣人心弦的,比如在要去监狱帮达内越狱之前和洛瑞先生交代之后,卡顿走进院子,在那儿独自呆了一会儿,仰望着她屋里的灯光。他轻声地向它祝福,道一声永别了,边消失在茫茫的黑夜里。我在看这句的时候,心里隐隐地觉得有些不对,但是又因为前文交代了卡顿要洛瑞等他,也想不出有什么会变动的。这句就有些淡淡的伤感,想让人哭但又不让人哭出来的味道。这个就是卡顿内心的描写,轻浮浪荡的表面下藏着一颗对他人的爱而不顾献身的心。

  反派人物特别是德发日太太,可以说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幌子而复仇的一个深谋老算的人物。她最平常的动作就是编织,一句话都不说,但是样样事都记在心里,记在她的毛线上。像这种人都会使人对她有一种惧怕的感觉,冰冷、毫无人情的化身。他们身边的雅克三号,复仇女等等都属于一种瞎起哄的,只觉得能从砍别人的头中得到一种快感。他们根本没有像德发日太太的那种觉悟,只是对生命的亵渎,从他们凌乱的外貌和败坏的礼仪就可以看出。对于德发日,他虽然想推翻国王,但是对于自己以前服侍过的老主人,还是有一定的隐恻之心的。他妻子也说了,要她自己动手,他丈夫想救那医生一家,可见德发日还可以算得上中立派,但现实强迫他对主人一家动手,他就是活在矛盾之中的,可能受他复仇心强烈的妻子的影响。

  这本小说悬念很多,铺垫很充实,是那种越看越明白的,就像一条条小溪逐一地汇聚,最后成了奔腾的大江,使人越看越激动,越想看下去。举例,最突出的就是第二部第六章《成百的人》和第七章《侯爵老爷在城里》毫无关系,如果把第七章单独拉出来,也可以成为一本小说。直到后面才看出他是关系到达内的身世,再后来看出了关系到露西,再后来看出了他关系到老医生,最后伴随着医生的信件,复杂的人物关系一览无余,对阐述人物关系,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无疑,最后两章是高潮,最令人激动的部分。最后兄妹的相认是超乎我想象的,作者这样安排无疑突出了卡顿,他是一种正义的象征。现在冷静下来,觉得要思考一下为何兄妹会全部关在里面的。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场大革命在作者眼力本身就是混乱的,无人权可言,疯狂的民众只按自己的意愿办事,终究导致悲剧。

  这部作品终究还是善与恶的对抗,善的胜利,令人激动地收场了。让我们深思的,复仇到底是否值得人们去做,但是德发日太太的复仇之心不是那么一日造就的,是对死去的哥哥,姐姐,父亲的回应;是阶级斗争的烙印,无可避免地形成复仇的观念,造就她冷冰冰的性格。说到底造成这种结果,各方面都要负一定的责任,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因素。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

双城记的最新读后感(篇3)

  我相信每一个看过《双城记》的人,都会在震撼之余赞不绝口。由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所著的这部书,永垂不朽!名著就是名著,不管多少年过后,名著依然散发着璀璨光彩,更何。

  我看《双城记》,原因是在网上有许多网友推荐,他们都说那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我怀着好奇心就在网上下载来看,看完了一部分感觉还不错,就写下这篇读后感。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双城记》开篇第一句话被无数次引用。但我猜知道这句话的人并一定小说《双城记》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也不知道这句话为何而说。如果想理解这句话的原意,以及为何说写出这句经典名句,那自然是要读读原著的。

  网上有人说,《双城记》只是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但是我却觉得,那个人没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以我看来,德发奇一家和法国贵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尔斯和西德尼的感情也好,都只是为了表现这场战争是谁引起的,为什么事而起的。虽然《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但因为其明确提出这段革命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而这正是对小说无数争议的焦点。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暴*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对攻占巴士底狱以及对暴*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

  文中《双城记》,最让我喜欢的是律师助手西德尼?卡尔顿。他第一次出现就与众不同,当法庭上的人若无其事地望着天花板时,而他的一张字条却揭晓了案件背后的阴谋。他一出场就带着一身的忧郁,作为律师的他算得上是才华出众,但却又情愿躲在人家的后面,做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他仿佛自己亲手筑起了一堵墙,与名利隔绝。他曾说过:“我是个绝望了的苦力,我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

  是啊,我们不应该渴望出名,那样就学不到更多的知识。也许做别人背后的垫脚石,还能操你个别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能够看到他的长处和短处,学习他的长处,抛掉自己的短处。

双城记的最新读后感(篇4)

  推荐一读!|双城记

  关于小说情节就不多赘述了

  最精彩的应该是其语言特色:

  关于环境、人物描写非常独到。对于人物的神态描写、说话艺术、心理活动(内心矛盾),每一个细节所展现的人物形象都很丰满鲜明。(心理描写,达内最后一次被判以死刑待在监狱时尤其精彩)。另有精彩的夸张、对比、拟人、反讽、反复的手法铺排使用,更有处处草蛇灰线之伏笔,每一个人物,无论主角还是小角,都各司其职,作好铺垫。

  关于人物感情,三大主体,亲情(所列代表[下同]:马奈特医生和女儿露西父女情[马奈特医生于监狱内、婚礼时、审判后的精神失常]、德发日太太与为侯爵兄弟迫害的姐姐哥哥,日后激烈复仇行为),友情(洛瑞对于马奈特一家、还有善良的普洛斯小姐),爱情(露西与达内、卡顿对露西[卡顿最终偷天换日,为爱牺牲]),此外还有相对浅层次的一种职业精神(洛瑞[公私分明,为台尔森银行工作了一辈子],个人比较喜欢这个可爱的老头,故而单独再论)。

  关于写作背景,法国大革命,人民得到翻身,贵族势力得以瓦解,不必多说,但更重要的是大革命之后新的共和国下,有人正经受着又一重苦难,大家开始毫无理智地对待“罪恶”和“性命”(结尾和卡顿共同赴死的被诬陷搞阴谋的女孩),仿佛一切都是虚伪的,新的法律继续开始草菅人命,百姓被洗脑化,成为杀人的帮凶。狄更斯将历史和文学结合地非常完美,语言极富感染力。

  书中很多精彩描述,稍举几例:

  贪婪地把别人的谈话当酒吞咽着。

  一碗磨损得很厉害的小钱币,钱币上的花纹已经磨得面目全非,就像从他们那破烂口袋里掏出这些小钱的人的脸面一般。

  绳子总算大发慈悲,吊住了他。

  连石头里的最后一滴血也给榨出来了。

  仿佛它就是那残暴的侯爵老爷的脸,正在火刑柱上燃烧,在火中挣扎。

  一个快要淹死的人或者处于生死关头的人,是能够一眼把世界收入眼底的。

  白昼冷冷地来临了,天上犹如出现了一张死人的脸。

  因为我知道,老百姓挨打比狗挨打还普通。

  一只下贱的小疯狗!一个农奴!逼得我弟弟拔剑刺他,结果倒在我弟弟的剑下——居然像个上等人似的。

  不等他们的鲜血汇入昨日的血流,明日将和他们的血流汇合的鲜血,就已经准备在一旁了。

  风在我们后面狂奔,云在我们后面飞腾,月亮在我们后面猛冲,整个狂野的黑夜在追赶我们。

  一大批从旧压迫者的废墟上兴起的新压迫者。

  前一个时代的罪恶,以及由它产生的这一个时代的罪恶,都逐渐受到惩罚,消亡殆尽。(刻骨性揭示)

  还有开头那段经典的关于“时代”的片段,好句太多,不胜枚举。

双城记的最新读后感(篇5)

  生命有两座城,一个住着死亡。一个住着永生。

  虽然《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但因为其明确提出这段革命背景是法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而这正是对小说无数争议的焦点。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对攻占巴士底狱以及对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写暴民邪恶之处倾心了大量的笔墨,展示了他对暴民的痛恨,从某种层度上可以说是对革命的痛恨。当然,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药:爱。

  我非常喜欢卡顿。实际上,卡顿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顿这个人和他身上的某种精神进而构思成这本小说的。小说中描述:“太阳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见的景物,没有比这个人更惨的了。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的虚度光阴,消耗殆尽。”

  被自己遗弃的悲观者——卡顿,在朋友遇到困难,在所钟爱的女子的丈夫即将被送上断头台时,他突然出现,被救人还不之所以的情况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在紧要关头使了个掉包计策救出了自己的所爱女子的丈夫。

  这不正是xx之爱么,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事实上,小说中的卡顿也确实以xx的口吻在临死前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就是狄更斯为“最坏的.时代”开出的良药,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有人说,《双城记》作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没有西德尼。卡顿的存在和所作所为,这部小说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光辉。我完全赞同。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两座城:一个住着死亡,一个住着永生。

双城记的最新读后感(篇6)

  双城

  整本书,我的思维都被狄更斯牵着往返英吉利海峡两岸,一刻不得消停。

  我和欧洲历史间一直有种隔阂:克里特文明消亡太早,纵然有兴趣也无津可渡;古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太过残酷血腥,让我对欧洲文明一直有个很烂的第一印象;欧洲各国推翻封建统治的时间、方式各有不同,给我高考增加了多少负担……总之,世界地图左上角的那一小块绿坨,在我眼里始终是灰蒙蒙一片。

  高中历史教科书上介绍说,法兰西“一票共和”,封建集团与新兴资产阶级势均力敌,苦大仇深,阶级矛盾尖锐。而具体怎么个尖锐法,我一直没有很感性的认识。直到看到侯爵老爷坐着马车从城里跑到乡下,看到德发日夫人被仇恨彻底蒙住了双眼,我才彻底了解当时高中历史书上那轻描淡写的半行字。

  这本书想强调的东西很明显:阶级矛盾,人性,家。把“家”这个普通字眼和两个可以还算高端的词汇并列,是我在读到医生恢复神智时就确定了的。这个“家”有谁?一犯病就嚷嚷着修鞋的神医马奈特,银行普通员工洛瑞老先生,毅然放弃贵族身份与财富的查尔斯·达内(我还是叫他这个名字)和他的妻子马奈特小姐以及他们的孩子,老姑娘普罗斯,盗尸人杰里,当然,还有卡顿。

  这些人名我总是过目就忘,把这些直接音译过来的名字,打出来也是个麻烦事,我打出来,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让我感动。

  因为在书中那个阴暗的年代,他们总是闪耀着光芒。

  我想好好地把玩一下这个家中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可爱之处。首先是洛瑞,初读时,我一直有种洛瑞先生迟早会出卖马奈特等人,因为他始终觉得他只是在为台尔森银行处理一项业务,不该掺杂任何感情,但到整个故事结束,洛瑞先生始终如一地保持着真诚与善良,我很庆幸故事情节打了脸,否则,即使我有心里准备,我也没勇气把整本书看完。

  然后是那个大男子主义者杰里,厌恶自己习惯祷告的妻子,甚至有暴力倾向。在小说到高潮时,他竟也祈祷着妻子的祷告灵验,说实话,在那个极紧张,极千钧一发的故事情节里,杰里的话的确让我当时紧攥着的手放开了。

  接着便是普罗斯小姐,她是个为了美好不顾一切的善良人,处处护着马奈特小姐,到最后为了达内一家与德发日夫人搏斗,那种奋不顾身的形象不禁让人为之动容,让我想到《天将雄师》里那个肖央扮演的守城将领––喜剧形象作出悲壮举动要比悲壮举动本身更让人感动。我当时很担心普罗斯小姐被德发日夫人用随身带的枪杀害,好在最后她只是被枪声炸聋了耳朵,虽然庆幸,但当时狄更斯老爷子在那一章结尾一句“她的确聋了”还是让我有点难受。

  我很想重点说说卡顿,但实在无法找一个很合适的切口。说实话,他在一开始并不是个讨喜的角色,懦弱,酗酒,郁郁不得志,他是小说高潮时的关键性人物,他是个可怜人,处处被斯特里弗打压,最后甘愿做一匹胡狼,为人打下手。到最后,他却有了个整体的转变。他的“赌牌”让我一时间不敢认他。在他反复念诵着上帝说有关复活的那一段时,虽然隐隐猜到他会为了查尔斯牺牲自己,但仍满腹狐疑:“他真敢这么做吗”。事实上他就这么做了,毫不犹豫。

  我也第一次在看书时不是因为犯困就差点开启了自己的泪腺。

  我只向小说中那个高尚的灵魂致敬,别无他求。

  我觉得这本小说和速度与激情有几分相似,因为速5里唐老大的一句台词:

  人生苦短,享乐及时,而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这本小说另一个不能放过的重点自然是德发日夫人,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她在小说后期的形象让人很想趁天黑用她的织衣针把她弄死,可同时她也是个家人都被贵族所杀的可怜人,早年的痛苦全部沉淀为仇恨与愤怒,她的所作所为有情可原,过分也在情理之中。德发日夫人让我联想到《大宅门》里的白文氏,坚韧不拔的性格既是有点也是缺点,白文氏凭借着要强的精神让白家度过险关,却也因太直太烈的性格使儿媳杨九红终身痛苦不堪;德发日夫人亦然,她的冷静,她的愤怒使密探无计可施,使巴士底狱沦为灰烬,却也因此使马奈特家族(这里指上文提到的那个“家”的成员)以及其他无辜的人陷入绝境。

  所以,人终究无完人。

  不知道现实中狄老爷子是写书时啥样,我想狄更斯老先生写这本书时应该很难受,他既要为自己写的人,写的事倾注无数感情,防止文字太过冰冷;也要始终以一种冷峻的目光注视大革命时巴黎的腥风血雨,防止偏向某一阶级。这一定是种矛盾纠结的心理。

  亦或许,老爷子走的是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道路,没一点不适之感。管他呢。

双城记的最新读后感(篇7)

  很早前就想看《双城记》,可能是因为老师多次提到它吧。

  那个时代的法国折射太多的东西。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群众运动的无理性。其实任何的运动可能都是感性占上风,无论是多么理性的人也会被运动中的口号而感染。有多少人能够抵抗运动中令人澎湃的旋律呢?在人们甚至还不太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被卷入了运动中。

  法国大革命中,民众的反抗并非是无中生有。只是因为他们被奴役得太久、太深了。上层阶级甚至不把他们当成人来进行对待,民众的生命对他们来说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有谁能够甘心被这样欺诈呢?当有反抗运动的时候,有哪位平民不想参与其中呢?

  但是革命总是流血,总是有牺牲,也总是有一些好人因为革命而遭到迫害。就像达雷一样。而且当人们陷入革命的浪潮之后,似乎很难抽身。而且在革命之后,建立的社会不一定和原先的.有很大的差别。这让我想起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周期律。一个专制王朝被*,建立的又是一个专制王朝。就如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提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许人们只能够寄托于一个英明的君主。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读后感童话故事7篇

读后感童话故事

淘气马小跳的读后感精选

淘气马小跳的读后感

最新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700字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

爱的力量读后感分享合集

爱的力量读后感

孝故事读后感800字

孝故事读后感

[收藏]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900字精选5篇

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精选

曾国藩读后感

活法读后感1000字精选

活法读后感

最新励志故事的读后感精选

励志故事的读后感

读后感看书的读后感1500字精选

读后感看书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