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课记有感

  这些日子,在读何兆武先生的《上课记》。合上书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像是听完了一个老人坐在阳光下讲了他许许多多他耳染目睹,亲身经历的生命早期的故事,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上课记有感,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篇一:读上课记有感

  看这本书时不自觉地就想到了何兆武的《上学记》,呵呵,不过这两本书完全是两回事。

  《上课记》是诗人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任教时,记录下的课堂感悟的合集。

  以老师的视角看当时讲台下的学生,该有什么新发现呢?

  哦!原来,大学就是河流入海的地方,这里的回旋奔涌,一点都不输天空的风云激荡。万条河流,在入海之前,还都能辨认,一旦入海,就如铁块进了大熔炉,还怎么分辨?

  王小妮真有心,通过写作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折射出了几茬大学生思想的变化。

  这本书的张力在于,选择大学生为主人公,正是选择了理想与现实这一矛盾,选择了人性与环境这个命题。毕业三年的我,也好奇而仔细地阅读,寻找着共鸣,反思着成长。

  一百位老师就有一百种《上课记》,王小妮的《上课记》吸引力在哪里?她的《上课记》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曲折婉转的故事,更不是艰涩难懂的论文。《上课记》的吸引来自她对学生的关怀,对现实的思索与担忧。充满思想力的文章,不必是长文大赋。感性一点,灵动一点,真实一点,照样可以达到深一点的效果。

  农民的话很朴实,诗人的话很感性,中医的话很真实(合格的中医),但照样充满智慧。

  我想,王小妮所关注的这些学生,踏上社会若干年会怎样呢?我想,毕业三年的我和我的同学,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理想主义者们,遭遇现实之后,现在怎么样了呢?

  篇二:读上课记有感

  2012 年的秋天,我有幸到河南师范大学参加了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并且在这次培训中认识了特立独行的薛瑞萍。

  说她特别,其一是因为几百人的课堂,她不用话筒,要求所有参培教师跟着她拍着手津津有味地念儿歌;其二是她写书比教书有名,她从来没为出书而写书,她所有的书,都是不间断的教学日记整理而来的,比如《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啦》、《书声琅琅的三年级》、《破茧而出的四年级》、《五二班的语文故事》、《教六年级的日子》等;其三是她在九十年代获得合肥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一等奖之后,就婉拒一切公开课,每逢评优,便主动退出,至今最高荣誉是合肥市优秀教师,职称为小学高级教师;其四是爱提意见,她说“只要书教得好、班管得好,只要赢得了学生和家长,就能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成就感,就可以不卑不亢,堂堂正正做人!”其五是她 20 多 年一直坚守8小时之外属于家,属于孩子。我当时就感慨:一个教师能做到这份儿上是何等幸福!是何等有尊严!薛瑞萍的班级日志累积了一种人们无法视而不见的巍峨,使她挺起了腰杆。

  如今翻开王小妮的《上课记》,再次让我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的重要。一位教师如果笔耕不辍,就会在平凡的课堂发现诗意的春天,就会让普通的学生显示出灵性,就会把平淡的工作变成一首教育诗。回想我的教学之路, 23 年前在北外村小教书那两年,也曾写过几篇上课记,留下一些教学故事和课后反思,不过是些只言片语罢了。后来进了城,钻研教学倒是更深了,手却懒了,笔也钝了。那么多的光阴匆匆溜走,那么多的素材白白浪费,太可惜了!我懊悔万分,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们无法取得薛瑞萍、王崧舟、李吉林、王小妮等优秀教师的成就,但是我们可以追随他们的身影,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农夫,专注于教学,专注于学生,讲讲我们的教学故事,写下我们的实践和思考,给思想一个智慧的高度,给心灵一个美丽的深度,让我们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而非麻木的教书匠。

  “只要开始,永远不晚!”耳畔又响起我们静雅读书社华姐的热情鼓励。是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从现在开始“我爱读,带学生读;我爱写,带学生写;我爱思考,带学生思考。”明天,我们一定会守望着自己的园子,欣然享受“鲜花灼灼开放,小树蓬勃生长”的甜蜜与幸福。

  篇三:读上课记有感

  从十月份开始在湖南外贸职院代课,时常拿讲台下的一群学生无奈,课堂捣乱、窃窃私语、睡觉、吃零食、看电影、玩儿游戏都是课堂常态,不管用什么方式说服这些学生都无效,最后干脆自己也放弃了,反正人生是你们的,我只能拉你们一把,拉不回来的话你们就自生自灭得了。然而,心里这么想,可还是想企图改变一下学生。尝试多次无奈,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方式不当,开始质疑自己觉得好的就适合学生么,质疑之后是不敢随便指点学生。恰好某天去图书馆借书,看到这么一本《上课记》,抱着看看同行的上课情况的心理借来了这本书,其实一开始以为会是一本讲述如何管理课堂、管理学生、指导教学的书,看了大半后,发现不是,但书的内容还是吸引住我了。读这本书仿佛自己又重温了一遍大学生活,回想那时候的大学生活状态,跟当下自己的学生状况大概也就好了一点点儿,不拿远的说,以最近的研究生生活说,上课时的状况大概也跟这些孩子差不多,最多是不顶撞老师。感触最多的还是自己上课并没有好好准备,平时的积累也不够深厚,在调用知识的时候才发现一点儿积蓄都没有,就像是饿了却在自家找不到食材,这当算是当头一棒。去年从七月份开始迷恋上玩儿游戏,大把的时候都被用来玩儿游戏,对比之下更觉得羞愧难当,于是多次痛下决心,远离游戏,这戒游戏瘾就跟戒毒似的,一不小心就又染上,身边发生了很多事情后,终于下定决心离开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毕竟自己想要的在游戏里面得不到满足。

  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有两个:(1)延伸阅读,扩展了自己的书单,时常想读书却不知道读什么,看到这本书之后更加觉得自己阅读甚少,视野狭隘,这也是促进自己戒掉游戏的一个原因。(2)了解其他人的故事,心态变得更为宽容平和。以前总是觉得非名校的学生就会过得很可悲,自以为他们就会没有前途,必然是生活黯淡无光,人生也会逊色很多。然而,透过这本书我发现不是,书中的每个主人公都过得很精彩,我甚至羡慕他们,羡慕他们有勇气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看人不能看表面,名校的老师未必比得上普通院校一个认真授课的老师,名校插科打诨的学生也不一定比一个生活精彩的普通院校学生厉害。然而,以前自己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身边的人,误以为自己高高在上,阅读之后才发现自己无非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没有什么资格去睥睨众生。

  书中有一章节讲到我们身上的暴戾,看的时候就一直在反思,自己身上的暴戾已经相随多年,以前总觉得有问题,可是又找不到哪儿不对劲儿,现在终于知道了,就是暴戾。看什么事情都会觉得不顺眼,不愿意为别人考虑着想,文章中说“不以身份年龄音量气势去压制弱小”,这也是我需要时常留心检点和反省的,学习用更多的理性和平静去传达良知。

  更多的是对书中人物经历的感同身受,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自己来自农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看清这点儿,不愿也不敢承认这点儿,仿佛说破之后自己就毫无尊严抑或是炫耀的地方了,可是越遮掩越焦躁,如同一个谎言之后要靠无数个谎言去弥补,最后只能靠谎言维系生活。看完之后,心中更多的感受到的是释然,地域无法代表一个人,明白之后才慢慢愿意接受自己最初的样子,也能够跨过心中的坎儿了。书中有一个主人公叫夏,简直是自己的写照,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考研究为啥,只是从小自己和家人的愿望,我并没有想要获得学术成就。考取学校或者做其他事儿的时候,总会被现实羁绊,“就这么一直遗憾着过来”。夏说“她不怕背题,一直都是能吃苦肯花时间,就怕自由发挥,给一个很宽的题目让你阐述观点那种,感到没有话说。”这跟自己完全一样,对考试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没机会和动力去形成属于自己的相对稳定的观点。书最后结尾说,“有时候他对自己这个生命体本身都没有相对确切的认识”,我觉得是的,很多时候我的三观是模糊不清的,分不清对错。因为长时间以来自己的人生主旋律就是考试,除了考试我什么都不会。夏的问题是缺乏独立判断和无法获得不断提升的审美上,我的问题呢?也许跟她差不多,读书急于赶场子,在乎数量而非质量,囫囵吞枣,最后也不消化。

  书中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可是这些人都个性鲜明,活得有血有肉,这点儿也让自己放下架子了,开始尝试说服接受自己。我还记得在深圳工作的时候,上司殷总说有些人老端着,以前觉得这句话是针对葛苏的,现在回想一下也有可能是针对我说的,那时候不觉得自己老端着,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端得太厉害了,端得现在都端不住了,终于要给自己束缚得灵魂松绑了。

  篇四:读上课记有感

  这些日子,在读何兆武先生的《上课记》。合上书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像是听完了一个老人坐在阳光下讲了他许许多多他耳染目睹,亲身经历的生命早期的故事,有些“东拉西扯”。但却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故事中有些是我们已经早已了解的,有些却是孤陋寡闻的,而有些却是与我们的先知截然不同的,真的是给了我大开眼界,受到了很多启发。

  以下是我读完全书后的一些“皮毛”感触:

  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人的一生是会有很多的挫折与不幸,它们都是不可能避免的,如何处理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电视上,书本上或者是报刊杂志常会出现一些人遇到不幸与挫折时会怎么怎么样,不是面对就是逃避。而我是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与不幸,就算是小挫折小不幸我也没有遇到过,我只遇到过一些不愉快不开心的烦心事。那时,我会想办法发泄,或是静下来慢慢的想慢慢的反思为什么,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慢慢走,欣赏啊!”

  成绩是怎么来的?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看到身边很多同学,晚上都是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恶补上课老师讲的知识,这招对有些人效果是有的,但是对于有些人是完全没有效果的,现在我才知道,书读的好坏跟你拼命是没有关系的,想要出成绩,得有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天赋;二是环境;三是努力。而且努力应该得法,不能只讲拼体力,老是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是不行的。所以,你常常会发现,有些不认真的人成绩照样会出得很好,那是人家有一个好的成长学习环境。

  人与人之间

  书中有提到一个客人进到一个铺子里,掏钱点了酒,掌柜倒上白酒背递给他,并拿出一些花生放在他面前,客人一边吃着花生,一边喝酒,一边跟掌柜天南地北的聊,一副很悠闲的样子。他们两个人并不认识,然而非常亲切,就像老朋友一样。

  而在当今社会上,这种场景是很难看见的,现在的人不比以前的人有人情味?不过感觉上是少了不少人情味,总是各忙各的。吃饭时,不认识的人就算是坐一桌,也只是吃完就走人,不会说上一句话,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没法悠闲。

  幸福是什么?

  “幸福不等于物质生活,尤其不等于钱多”。幸福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个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个是整个这会的前景,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自由,学术之生命

  联大的老师讲课是很随便的,讲什么,怎么讲全由教师自己掌握。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每人发一本教科书,老师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设计人的思想,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探索。用如今的素颜教育区替换曾经的硬式教育。不正是把自由还给了学术,是学术的生命得以延续。

  ……

  最后,我想以何先生的关于读书的一句话作结: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