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此书成书于清朝中期。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三篇,欢迎大家阅读,只供参考,希望大家喜爱!!!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一】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为此,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曾国藩家书》进行了研读,读后感触颇深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教师,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哪里,必定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宁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二】

  俗话说:文如其人。

  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

  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

  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

  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徇私舞弊,到主考官面前说情。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

  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读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他感叹少年十五、六岁是人生长、读书的关键时期,自己到三十岁时方悟出文理之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重的知识。

  除了读书习字之外,曾国藩也提到了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姑且不论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是非功过,仅从个人角度来看,历史上轰轰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终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晚清动荡的政局下,他以汉族耕读人家出身的背景,能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仅需要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可以从曾氏家书中窥见一斑。他在位居高官时仍能以朴实的观念教育儿子,“陈岱云姻伯之子,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

  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在大儿子23岁时,指出“今年二十三岁,全靠尔自己发愤,父兄师长不能为力”;对小儿子则指出“生长富贵,但闻谀颂之言,不闻督责鄙笑之语,故文理浅陋而不自知。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难期其长进”。

  他在京城权倾朝野,却规劝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事。对同为高官的弟弟,他谈到“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通。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故不如预为之地,不见不闻之为愈也”,“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从这些言语里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诚大度和坚毅稳重,这些绝不是所谓厚黑,完全是积极向上的认识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和现代社会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的成功学如出一辙。读曾氏家书一个重要的收获就在于能让读者直接与他对话,有助于纠正社会上某些观念的误导。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三】

  一、【养心】

  1.能慎独,则内省不疚。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2人生第一自强-养心。

  3总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此后当更有长进。

  4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5但讲阔大者,最容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蛮干,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

  6.脚踏实地,求精而不求阔。

  二、【立身】

  1.《中庸》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最主要的就是把不明白的变明白,不坚强的变坚强。

  2.早起也,有恒也,重(稳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物。

  3.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4.稳扎稳打,机动则发。

  5.才识平常,断难立功。

  6.志大才疏,有心无力,故无成。

  7.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

  8.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

  9.人之气质,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10.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11.读书以训诂为本,事(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

  三、【奋进】

  1.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2.困时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由亨通精进之日。

  3.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

  4.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5.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6.仅因为小小的科举考试不中就发牢骚,我私下也笑你志向不大,心中所忧虑的事情也不大。……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7.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8.光阴难得,一刻千金。

  9.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0.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凡人作一事,首尾不懈。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行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精神愈用愈出,智慧愈苦愈明。

  四、【日日恒常】

  1.诸弟须日日用功,万不必作叹老嗟悲之想。

  2.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力思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一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尔。

  3.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4.每日有常,自由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尔。

  5.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6.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宜有始有终。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7.大凡一件事,没有志气做不成,不坚定也做不好。

  五、【戒惰、戒傲、戒牢骚】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吾但以傲惰二字痛下功夫,不问人之骂与否也。

  2.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早)起为第一义。

  3.常存敬畏之心,勿恃才傲人。

  4.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

  5.开口便道人长短,笑人之鄙陋,均非好气象。

  6.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散。”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者也,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长短,即是极傲尔。

  7.京城之中,亦多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

  8.若人之傲惰鄙弃业已露出,则索性荡然无耻,摒弃不顾,甘与证人为仇,而以后不可救药矣。

  9.常存敬畏之心,勿恃才傲人。

  10.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

  11.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六、【观人择交】

  1.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2.希望平日至交也能成患难之交,并不现实。应明白两个概念“平日至交”“患难之交”。

  3.凡有一长一技者,不敢轻视。

  4.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

  5.凡危急之时,只有靠自己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6.出门人事皆须细心。

  7.交际原则:诚信可靠,协助之力,不谈大话。

  8.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以后凡事不可占人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9.一生成败,都与朋友是否贤能有关,不可不慎重。

  10.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大者。

  11.与他人交际,要除去自己不是。总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12.各勉其所长,各戒其所短。

  13.交友办事之道全在“久而敬之”,日慎一日,以求其事之济。一怀焦愤之念,则恐无成尔。“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处日日友为然,即凡是亦莫不然。

  14.受人恩情,当为将来报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

  15.人心之坏,又使人处处寒心。吾惟尽一分心作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能复计较矣。看破此等事物,则知世路之艰险,而心愈抑畏,气反愈平和。

  16.与人周旋,不可有真意而无文饰。

  吾服官多年,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功夫也。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七、【勤】

  1.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漫的样子,至要至要。

  2.勤则兴,惰则败。

  3.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八、【持家】

  1.虽大富大贵,亦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

  2.吾家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3.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切戒之。

  4.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5.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悭吝二字,莫贪大方二字,莫贪豪爽二字。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及俭,难于登天。

  九、【时间】

  1.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

  2.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3.习惯自然,久久遂成德器,遂不至徒做一场话说,四五十而无闻也。

  4.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十、【对事的态度】

  1.凡是当有收拾。

  2.不宜过露痕迹: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力除傲惰二弊。

  3.力尽人事,不存丝毫侥幸之心。

  4.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一日算一日。

  5.大凡办一事,其中常有曲折交互之处,一窃不通,则处处皆窒矣。

  6.一事一物皆求其理,一言一事比求至是。

  7.《大学》能使人成功的地方,也就二条而已:一是格物,而是诚意。格:接触事物,弄清它的道理,深入地考察研究。物:本末之物,身体、精神、意念、知识、家庭、国家、天下。诚意:遵循自己所懂得的道理去身体力行。

  8.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尔成功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一靠自己努力,二靠别人刺激,三切忘无所事事。

  9.受创愈甚,成功愈易。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颇称适意,不过错过机会,当尽心竭力,做成一个局面。

  10.时刻想到成功之难,刻刻存一有天下而不与之意,存一盛名难符,成功难居之意。

  推荐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

  《我不》读书笔记

  且听风吟读书笔记

  《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读书笔记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书信 | 日记 | 通知 | 读后感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2000字高中

平凡的世界

2021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

平凡的世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800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300字

读鲁滨逊漂流有感

西游记读书笔记范文600字

读西游记

暑假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

傅雷家书

边城读书笔记

读边城

呐喊读书笔记范文

呐喊

简爱读书笔记范文

简爱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此书成书于清朝中期。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三篇,欢迎大家阅读,只供参考,希望大家喜爱!!!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一】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为此,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曾国藩家书》进行了研读,读后感触颇深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教师,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哪里,必定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宁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二】

  俗话说:文如其人。

  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

  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

  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

  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徇私舞弊,到主考官面前说情。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

  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读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他感叹少年十五、六岁是人生长、读书的关键时期,自己到三十岁时方悟出文理之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重的知识。

  除了读书习字之外,曾国藩也提到了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姑且不论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是非功过,仅从个人角度来看,历史上轰轰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终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晚清动荡的政局下,他以汉族耕读人家出身的背景,能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仅需要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可以从曾氏家书中窥见一斑。他在位居高官时仍能以朴实的观念教育儿子,“陈岱云姻伯之子,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

  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在大儿子23岁时,指出“今年二十三岁,全靠尔自己发愤,父兄师长不能为力”;对小儿子则指出“生长富贵,但闻谀颂之言,不闻督责鄙笑之语,故文理浅陋而不自知。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难期其长进”。

  他在京城权倾朝野,却规劝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事。对同为高官的弟弟,他谈到“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通。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故不如预为之地,不见不闻之为愈也”,“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从这些言语里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诚大度和坚毅稳重,这些绝不是所谓厚黑,完全是积极向上的认识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和现代社会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的成功学如出一辙。读曾氏家书一个重要的收获就在于能让读者直接与他对话,有助于纠正社会上某些观念的误导。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三】

  一、【养心】

  1.能慎独,则内省不疚。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2人生第一自强-养心。

  3总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此后当更有长进。

  4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5但讲阔大者,最容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蛮干,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

  6.脚踏实地,求精而不求阔。

  二、【立身】

  1.《中庸》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最主要的就是把不明白的变明白,不坚强的变坚强。

  2.早起也,有恒也,重(稳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物。

  3.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4.稳扎稳打,机动则发。

  5.才识平常,断难立功。

  6.志大才疏,有心无力,故无成。

  7.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

  8.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

  9.人之气质,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10.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11.读书以训诂为本,事(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

  三、【奋进】

  1.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2.困时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由亨通精进之日。

  3.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

  4.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5.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6.仅因为小小的科举考试不中就发牢骚,我私下也笑你志向不大,心中所忧虑的事情也不大。……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7.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8.光阴难得,一刻千金。

  9.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0.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凡人作一事,首尾不懈。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行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精神愈用愈出,智慧愈苦愈明。

  四、【日日恒常】

  1.诸弟须日日用功,万不必作叹老嗟悲之想。

  2.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力思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一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尔。

  3.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4.每日有常,自由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尔。

  5.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6.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宜有始有终。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7.大凡一件事,没有志气做不成,不坚定也做不好。

  五、【戒惰、戒傲、戒牢骚】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吾但以傲惰二字痛下功夫,不问人之骂与否也。

  2.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早)起为第一义。

  3.常存敬畏之心,勿恃才傲人。

  4.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

  5.开口便道人长短,笑人之鄙陋,均非好气象。

  6.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散。”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者也,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长短,即是极傲尔。

  7.京城之中,亦多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

  8.若人之傲惰鄙弃业已露出,则索性荡然无耻,摒弃不顾,甘与证人为仇,而以后不可救药矣。

  9.常存敬畏之心,勿恃才傲人。

  10.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

  11.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六、【观人择交】

  1.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2.希望平日至交也能成患难之交,并不现实。应明白两个概念“平日至交”“患难之交”。

  3.凡有一长一技者,不敢轻视。

  4.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

  5.凡危急之时,只有靠自己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6.出门人事皆须细心。

  7.交际原则:诚信可靠,协助之力,不谈大话。

  8.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以后凡事不可占人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9.一生成败,都与朋友是否贤能有关,不可不慎重。

  10.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大者。

  11.与他人交际,要除去自己不是。总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12.各勉其所长,各戒其所短。

  13.交友办事之道全在“久而敬之”,日慎一日,以求其事之济。一怀焦愤之念,则恐无成尔。“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处日日友为然,即凡是亦莫不然。

  14.受人恩情,当为将来报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

  15.人心之坏,又使人处处寒心。吾惟尽一分心作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能复计较矣。看破此等事物,则知世路之艰险,而心愈抑畏,气反愈平和。

  16.与人周旋,不可有真意而无文饰。

  吾服官多年,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功夫也。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七、【勤】

  1.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漫的样子,至要至要。

  2.勤则兴,惰则败。

  3.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八、【持家】

  1.虽大富大贵,亦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

  2.吾家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3.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切戒之。

  4.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5.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悭吝二字,莫贪大方二字,莫贪豪爽二字。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及俭,难于登天。

  九、【时间】

  1.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

  2.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3.习惯自然,久久遂成德器,遂不至徒做一场话说,四五十而无闻也。

  4.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十、【对事的态度】

  1.凡是当有收拾。

  2.不宜过露痕迹: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力除傲惰二弊。

  3.力尽人事,不存丝毫侥幸之心。

  4.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一日算一日。

  5.大凡办一事,其中常有曲折交互之处,一窃不通,则处处皆窒矣。

  6.一事一物皆求其理,一言一事比求至是。

  7.《大学》能使人成功的地方,也就二条而已:一是格物,而是诚意。格:接触事物,弄清它的道理,深入地考察研究。物:本末之物,身体、精神、意念、知识、家庭、国家、天下。诚意:遵循自己所懂得的道理去身体力行。

  8.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尔成功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一靠自己努力,二靠别人刺激,三切忘无所事事。

  9.受创愈甚,成功愈易。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颇称适意,不过错过机会,当尽心竭力,做成一个局面。

  10.时刻想到成功之难,刻刻存一有天下而不与之意,存一盛名难符,成功难居之意。

  推荐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

  《我不》读书笔记

  且听风吟读书笔记

  《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读书笔记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书信 | 日记 | 通知 | 读后感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