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文学之人性化》

2017-03-27 14:25:06 马季

  文学之人性化

  马 季

  人的身上了承载了文学的一切。这个道理虽已在经典作品中得到反复验证,但在我们今天的创作实践中,却依然是个严峻的问题,那些所谓优秀作品,看见的只是思想(包括为了证明这个人的存在而罗列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影子而不是血肉之躯,或者说,他们总想着如何深刻地表现这个时代,想站到更高的地方……那些无意中丢失的正是关于人的基本元素。

  长期以来,文学负重太多,社会功能、审美作用被格式化,几乎成了一种手段,而在今天这个充斥假话的社会,运用虚构的“真实性”去打动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艰难了,因为我们难以确认自己的表达包含了多少真实性。

  前不久去江苏参加施耐庵文学奖颁奖典礼,曾经和阎连科简单讨论了这个问题。此前,我很赞同他的一个观点。在一次作品研讨会上,阎连科表示,读了一批“80后”的作品,让他很受打击。“我发现他们可能是走了一条文学的捷径,而我们走的却是弯路。他们注重描写人的内心、欲望、情感,离人更近一些;我们却写人物性格、社会,从外部看人。他们被解放了,我们依然被现实和历史绑架着。”我觉得阎连科的反省,对当代作家具有重要意义。和西方作家、日本作家相比,中国作家在这方面的确有落差,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处在未启蒙状态,仍然在“弯路”行走,但走得志得意满。

  文学从人出发,即是从生活出发。于是,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过去我遇到不满意的事情,一定要弄清楚,不行的话,还要和人辩解。这实际上是远离了我自己。最近,我才稍微明白了一些,因此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简单、直接一些,在处理人际关系,观察社会问题时,学会用心而非耳朵去“倾听”,否则,将有陷入形而上泥潭的危险。比如遭朋友误解的时候,我不再“非要搞清楚为什么”,真的不需要,因为世界本来就是模糊的。他误解你只是你的看法,而他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的理由,你必须理解他;其次,也有可能,他的解释还会导致你误解他,这样的话,你实际上就离他更远了。人往往被欲望左右,没有人能够战胜它,因此有时候需要宗教来拯救我们苦难的灵魂。懂得这些,人才有望摆脱失败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社会性对人的束缚是无法彻底割断的,这也是“疯子”、“精神病患者”反复进入文学作品的缘故,他们彻底割断了与社会的关系,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但最好写的,往往最难写好。

  文学再回到人,要有旷达之心,不计较,不啰嗦,而臻人生高远之境界。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