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开篇便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但看看《毛诗序》中是怎么说的:“《关雎》,后妃之德也。”“乐得君子以配淑女,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也。”才是《关雎》最正统的解释,皇上的大老婆见一小女子模样俊俏,就急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急什么呢?急怎么让她进宫,从此东宫西宫左右一心,共同辅佐皇上,治理平定天下。这是什么境界?真乃“后妃之德”。
虽说这么理解难言对错,但《诗经》开门首篇不可能是私人之作,一定饱含着微言大义,正如渭河边上的那两只鸟也一定与当时朝堂风云、天下大事相关联,不然就成了一个男性自恋狂的疯话。
那雎鸠到底是什么鸟呢?《毛诗序》云:“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集传》云:“雎鸠,水鸟也。状类凫鹥,今江淮有之。”这些注解就写得非常清楚,雎鸠是一种水鸟,后人称之为鱼鹰。这种鸟有一个特点,即“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就是说雎鸠只要得到它理想的伴侣,就再也不跟其它异性雎鸠往来了。看《关雎》,应该抛开秦汉之后所有的诠释,直截了当的读诗,那些吟诗的人,他们曾经真实地活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美女睡不着也不会说是心忧天下,而到了处理国政,奔赴战场之时,一样也会去拼搏,去死…….这才是真正的不被任何大话所蒙蔽的历史。
现在的鱼鹰,脖子被系住,鱼叼到嘴里咽不下去,只好再吐出来让人拿去清蒸或红烧。我见过的鱼鹰都是嗒嗒一副厌世的样子,除了捉鱼,拒绝开口;难怪啊,一种鸟,一辈子遭束缚,叫一声还被解说的云山雾绕、离题万里,如果是我也懒得叫,我将保持沉默。
但我相信在三千年前的某个晚上,确有一只鱼鹰闲叫了一声“关!”另一只应了一声“关!”是月夜白风清,儒生、教授、记者、编辑和知识分子们都睡去了,只有一个年轻男子睡不着,他听见了那两声,他的心也便向渭河去----那条三千年后已经干涸,有时又泛滥成灾的古河。
爱情散文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