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难离

2016-03-15 18:35:01 关于故乡的散文抒情散文

  中山子村,这个坐落在延长县罗子山镇黄河边上的小村庄,很多延长人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名字。我这次也是初来乍到为一个朋友的父亲送葬的。

  乘着空闲,我顺便绕村走走看看。村子不大,十来户庭院,现如今已是人去村空,荒草遍野,大部分窑洞都已坍塌,院子杂草长得几乎人也进不去了。

  但从其建筑规模和结构上来看,依稀能够感受到该村当年的繁华。我驻足在一户看上去规模相对大的院门外,依然可以看见斑驳的大门房梁上镌刻的字。那文字在无言地告诉我:宅子建于大清宣统元年花月(据查:清王朝1644年--1911年,公元1909年是宣统元年,花月也就是4月20到5月19),也就是说,这户宅院距今已有107年的历史。村上以刘姓居多。据村里的老人讲是祖上从山西移民过来的。

  走至村口,一棵老槐树早已不见当年的雄姿,只剩下半个残缺的身躯,还有被火烧的痕迹,也许是雷电劈的,也许是人为的,不得而知。但它错综复杂的根系却紧紧地抓住这曾经给予生命的黄土地,依然吐出新的枝条。村东头的另一棵老槐树由于多年的水土流失,大半的树根都裸露在外面,大部分的树枝已经干枯。但仍然顽强地活着,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样,见证着这个村子的兴盛与衰落。

  就在我用镜头不断地捕捉这个村子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婆姨在一个窑洞已经完全坍塌的院子前用手机拍照引起我的好奇。我上前交谈,才知她是嫁到这个村里的媳妇,现在延安生活,从来没有回来过,这次村里埋人,她才有机会第一次跟丈夫回来,看看听了丈夫叨唠了无数遍的故乡旧院子、石磨、大槐树。她说她要把从丈夫那里听来的对中山村的记忆拍下来,把这些照片带回去,给孩子们讲讲他们父亲和中山村的故事。说话间,她那出神的眼睛,仿佛看到丈夫儿时爬树掏鸟蛋的身影。

  我们一块边走边拍。站在村口这棵古老的槐树下,我依然能感受到这里曾经繁华的景象,山上耕作收获的幸福,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母亲为孩子做鞋补衣的情景,老人坐在槐树下和孙子们逗趣的笑声仿佛在我的耳边回响……

  一阵清脆的唢呐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把我的视线拉回了埋人的圆峁。朋友的父亲十三岁就离开故乡,南征北战,从军、从政、从教,漂泊了六十多年,最后的愿望却是想长眠故乡。他说:故乡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让离家的孩子时刻记着回家的路。子女们把他从兰州拉回来,按照当地的风俗厚葬在祖坟,与家人团聚,了却老人一生的愿望。

  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行万里,故土难离呀!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故土难离,关于故乡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中山子村,这个坐落在延长县罗子山镇黄河边上的小村庄,很多延长人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名字。我这次也是初来乍到为一个朋友的父亲送葬的。

  乘着空闲,我顺便绕村走走看看。村子不大,十来户庭院,现如今已是人去村空,荒草遍野,大部分窑洞都已坍塌,院子杂草长得几乎人也进不去了。

  但从其建筑规模和结构上来看,依稀能够感受到该村当年的繁华。我驻足在一户看上去规模相对大的院门外,依然可以看见斑驳的大门房梁上镌刻的字。那文字在无言地告诉我:宅子建于大清宣统元年花月(据查:清王朝1644年--1911年,公元1909年是宣统元年,花月也就是4月20到5月19),也就是说,这户宅院距今已有107年的历史。村上以刘姓居多。据村里的老人讲是祖上从山西移民过来的。

  走至村口,一棵老槐树早已不见当年的雄姿,只剩下半个残缺的身躯,还有被火烧的痕迹,也许是雷电劈的,也许是人为的,不得而知。但它错综复杂的根系却紧紧地抓住这曾经给予生命的黄土地,依然吐出新的枝条。村东头的另一棵老槐树由于多年的水土流失,大半的树根都裸露在外面,大部分的树枝已经干枯。但仍然顽强地活着,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样,见证着这个村子的兴盛与衰落。

  就在我用镜头不断地捕捉这个村子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婆姨在一个窑洞已经完全坍塌的院子前用手机拍照引起我的好奇。我上前交谈,才知她是嫁到这个村里的媳妇,现在延安生活,从来没有回来过,这次村里埋人,她才有机会第一次跟丈夫回来,看看听了丈夫叨唠了无数遍的故乡旧院子、石磨、大槐树。她说她要把从丈夫那里听来的对中山村的记忆拍下来,把这些照片带回去,给孩子们讲讲他们父亲和中山村的故事。说话间,她那出神的眼睛,仿佛看到丈夫儿时爬树掏鸟蛋的身影。

  我们一块边走边拍。站在村口这棵古老的槐树下,我依然能感受到这里曾经繁华的景象,山上耕作收获的幸福,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母亲为孩子做鞋补衣的情景,老人坐在槐树下和孙子们逗趣的笑声仿佛在我的耳边回响……

  一阵清脆的唢呐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把我的视线拉回了埋人的圆峁。朋友的父亲十三岁就离开故乡,南征北战,从军、从政、从教,漂泊了六十多年,最后的愿望却是想长眠故乡。他说:故乡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让离家的孩子时刻记着回家的路。子女们把他从兰州拉回来,按照当地的风俗厚葬在祖坟,与家人团聚,了却老人一生的愿望。

  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行万里,故土难离呀!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