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省院出差培训的日子里,时值春暖花开,满眼或苍翠,或新绿,或姹紫,或嫣红,然而最能勾起我回忆和沉思的,却是那默默生长的一片竹林。
这个叫石景山庄的培训中心,名字听起来特别的雅致,四周被一片葱绿包裹着,由于南京四周山地环抱,少不了形形色色的山丘,这也自然成为风景的最好点缀。课闲之时,我喜欢沿着青石路,顺着台阶拾级而上。阳光明媚和煦的日子里,站在顶端,多情的暖风会把竹的清香送入鼻息、沁人心脾,儿时村后茂密的翠竹也和我的童年一样,在记忆之中泛起。
那是块成片的竹林,把普通的里下河村庄妆扮成绿的世界,袅袅婷婷的竹子齐齐伸向天际,似我童年那高不可攀的梦想。一般清明刚过,母亲便背着竹篓带着我钻进竹林,用小铁锹来挖笋。在那个贫瘠的年代,雪白的春笋配上农家风干的腊肉,是我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念想。我的家族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名儒富商,外公在当地却是位很有名望的教书匠,他一生清苦,但一手秀美的毛笔字以至于让我现在也受益匪浅。他总是喜欢把那粗糙泛黄的竹笔筒拿在手里端详,那上面凌乱的刀法刻着几个大腹便便的人物,东倒西歪的样子,在儿时的我看来,总是莫名其妙。
竹是母亲身上的背篓,是农家难得的美味,是外公紧握的笔杆,也是他手中把玩的物件……竹是难得的好物什,至少给我的童年带来了生趣。后来读书识字多了,才得知外公手中的竹笔筒上雕刻的竟然是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这才让我领悟到老人家的深意。
记得刚考上大学的那年,一时心血来潮,再三与母亲商量在屋后靠河边腾出块空地,撒上点种子,算是“移植”块竹园过来,一来为盛夏纳凉,二来也可附庸风雅。刚开始那新奇劲,总盼望能齐刷刷的长出一片竹林来,可总是未能如愿。后来,离家念书工作,竟也没有那耐性,渐渐把这事给淡忘了。
母亲年前打电话过来说,你捯饬的那块竹林长开了,可喜人嘞!仿佛家中有了大喜事一般,我从沙发上“腾”地跳起,竟兴奋地手舞足蹈。今年清明回家祭祖,十分挂念这片竹林,自己一个人窜进去,婆娑的阳光渗在竹叶的缝隙间,晃得让人刺眼。高高矮矮的竹子,有的箭一般地冲向天空,有的刚从土里钻出头,一簇簇地站立着。
我问母亲,为何前几年它不见长势?母亲说,你不了解它,前四五年它几乎是不生长的,是用来扎根的,它的根系可长哩,等吸收了足够的养分后,根上部分便会迅速成长。
我一时陷入了沉思,竹子不急于生长,先把自己的根扎得很牢、很深、很广,到了一定的生长期,它积蓄的能量和养分就会厚积薄发,成为它持续向上的不竭动力。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攀登”,这的确是让人佩服的生灵!我们的检察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这块肥沃的土地之中,不断地汲取养分、不断地积蓄动力,才能迎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光。
当代“保尔”、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南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马俊欣,虽重度残疾,但26年如一日,怀为民之心、思为民之责、行为民之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下践行自己的忠实诺言;全国模范检察官——江苏南京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局局长林志梅,从事17年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耐得住清贫、捱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预防职务犯罪能出生产力”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原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白云,在30年的工作中提炼做法、总结经验,倾心推出“白云民生服务热线”,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成为享誉全国的服务品牌……
这些检察先锋、时代楷模,不正是检察事业春天里的一棵棵翠竹吗?他们扎根群众、虚而有节、不慕荣华、坚忍不拔的优秀品格,不正是代表着检察队伍的一流品质和光辉形象吗?
晚上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屋后的竹林伴着微风竟也清晰的飒飒作响,“衙斋卧听萧萧竹”,从这声音中,我听到的并不是郑板桥笔下的“民间疾苦声”,而是一棵棵检察翠竹竞相成长欢快跳动的音符……
我想,我便是检察事业的春天里中一粒幸运的种子,浅浅地撒在土壤里,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扎下深根,拔节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