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个故事:“两截树根,一截被雕成了神,另一截则被雕成了猴。成猴的那截当然不高兴,便质问那个雕刻家:‘为什么另一截树根被雕成了神供人膜拜,而我却只被雕成猴被人把玩? ’雕刻家对这个‘逆子’很不满,没好气地说道: ‘我只是按照你们当初的模样来稍加修改完成的,只不过它长得像神,而你长得像猴子罢了。’”
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似乎“猴树根”对雕刻家这番话没有任何异议或是表示勉强接受了。这个故事看似是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命运由自己决定。”而本人却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或根本就不是这样。
首先,树根的形状就好比人的相貌,你能在出生前决定自己的相貌吗?当然,整容不算。假使憨豆先生和都教授出生在同一个演员世家,那么他们的父母绝对不会让他们选择现实中相反的演员生涯。
那么,姑且将“神树根”定义为“冷眼旁观者”,“猴树根”则是“欲求不满者”,而雕刻家就是“推卸责任者”。他们分别代表自私、虚荣、虚伪。
“猴树根”对比了同出一手的“神树根”自惭形秽,在虚荣心的推动下,竟像柏勒洛丰那样挑战起他的创造者来。而“雕刻家”也很聪明,避而不谈雕刻的经过,反而又利用“神树根”反戈一击。这情景,就像一个家庭除了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当失败者每每向家长要求时,父母总是用成功者的例子去打压失败者,而成功者又在冷眼旁观他的兄弟自生自灭,后果可想而知,而这场悲剧则是三个人共同造就的,每个人都有错误之处。
又有疑问出现了,既然能创造成功者,那这种打压的态度不符合一个成功者的家庭。这样,只有一个解释,教育失败。作为一个雕刻出能被众人膜拜的神像的雕刻家来说,他应该拥有点铁成金的实力,这样看来,也就是雕刻家在塑造猴的时候失误了。可是作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他不愿意承担过去或现在的过失,他不是圣人,也不是君子。既然他的“神”已经供人膜拜,那么他的其他作品也应该是精品供人收藏而不是玩弄。所以,“猴树根”应该是失败品,而雕刻家是那么虚伪。
再看上文“猴树根”的态度,十分不明朗,那么就有两种推断了:其一,他的智慧不够,这种情况下,“猴树根”的话就暴露出了人性潜在的功利欲,“猴树根”已经成型了,相比较它千千万万的同类,那些早已腐朽,仿佛从没出现在世界上过的树根们,它已经是走运的多了,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那么一个不会思考的树根都有虚荣心,跟何况是人呢?其二,它正在悔恨,为什么?当初在雕刻的时候,满脑子里也许想的只是自己将要“成才”了,却从不过问自己将会变成什么,命运又会如何。知道已成定局才悔不当初。这么一来,就又突出了人永不休止的欲望,像那些贪官,明明已经比那些一生做不了“艺术品”的很多人要获得的多,但仍不满足。最后被捕,又总是后悔:为什么当初我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那是因为他们和“猴树根”一样,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人,不是动物,应该有足够的理智去克制自己。
所以,发现矛盾,应该做一个开导者;命运虽坎坷,也应是知足者;面对错误,应成为承担者。那么,故事结局应该是这样:“听了‘猴树根’的话,雕刻家不好意思地说:‘本来你也是一尊神的,可是有天我走神,失手了,就只好……’这时‘神树根’对雕刻家说:‘别这么快懊丧,我看他还不算太坏。’雕刻家望着‘猴树根’陷入了深思。一个月后,又一尊与上次一模一样的神出自这位名家,却更加小巧、精致,因此他愈加出名。而前来礼拜的人除了崇敬,总感觉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猴气’”。
【作者:玉石】
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及出国留学网所有,未经授权杜绝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如果你有好的文章,可以点击【投稿】,让大家看到你的作品,同时也有稿费可以拿,快来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