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开启思路的方法:精心架构,经纬有方

  写文章就象编草席,立意好比席子的功用,内容好比席子的材料,而结构好比席子的制式与形状。一张出色的席子,编者在拿起第一根藤条之前,该是“胸有成席”的,藤条之间如何铺展、交错、穿折、续接、收拢,都要事先想好,否则,非但编不成长方席、正方席、椭圆席、菱形席、不规则席等各种花色,连成席也难。

  写文章也一样。议论文写作首先要立论,确定了中心论点后,思路该如何展开呢?

  思路包括构思角度和行文思路两个方面。构思角度对议论文而言不外三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是什么”是挖掘概念或观点的本质与内涵,属于辨别、诠释范畴;“为什么”是探究原因与目的,是分析、说理部分;“怎么办”是提出方法建议,指明方向,属于解决问题的范畴。受篇幅与字数的限制,考生不可能三者兼备写作文,只能择其一二,有所偏重,纵横笔意,经纬文章。

  例如0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品位时尚”,两位考生是这样写的:

  考生一,以“时尚是什么”开门见山,总起全文,继以三段文字列举各种时尚并加以辨析,叙议结合,提出质疑,“那些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仿冒品,也能叫做时尚?”“(诸如山寨文化)此类粗陋的恶搞难道也是时尚?”第四段紧承上文,反证法推理,“倘若果真如此,时尚也只能是时尚,瞬间就成了过眼云烟。回眸历史,幸好还有许许多多的时尚在经过风雨的洗礼之后,最终沉淀了下来,成了我们难以忘怀的经典”,点面结合举例后,明确点出“这样的时尚,实为我们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文章末尾回扣材料,并照应开头,“是成为过眼云烟,还是沉淀为经典?时尚的定义不需我们来定,时间自会给出答案”。全文以“时尚是什么”始,以“时尚的定义”终,围绕“是什么”行文,思路凝聚,内容清晰,结构严谨,评分69分。

  考生二,以“当今社会光怪陆离,时尚风吹遍全球”独立段开篇,接着两段列举时尚表现,继而议论“时尚的存在本无可厚非,但从传统审美文化的角度看,其匆匆前行的步伐与时代合拍却未必合情,使观众悦目却未必悦心。给人的感觉是:时尚有如快餐,美味养眼却未必有营养”,行文至此,作者重在探讨“时尚是什么”,接下来两段分别以巴黎、中国为例,得出“在那里,经典给时尚增添了厚重且必要的底蕴”的结论,结尾进一步阐明观点:“时尚,让时代感到轻松;而经典,则让民族有了素养。或许人的观念会随着时尚的改变而改变,但经典不会变。因为,时尚只能是文化餐桌上的一道甜点,一杯开胃酒。而传统才是根,经典才是源,它们才是真正的主餐。”这部分,作者为“时尚”指明了发展方向,表达了对时尚的“品味”。这篇文章思路开阖有度,侧重从“是什么”和“怎么办”处构思,内容睿智丰富,评分68分。

  无论选择哪一角度构思成文,都要切合题意,同时要考虑如何扬己之长,方能写就思路飘逸个性活泼的考场佳作。

  行文思路即指狭义的写作思路,或者叫做下笔表达的线索。为做到线索明晰,观点集中,考场作文一般提倡宽题窄做,大题小做,深题浅做,抽象题目具体做,特殊题目一般做等相反相成式辨证构思法,其中就给定的题目或话题填加成分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这样可以界定写作范围,将主题思想具体化。

  例如“品位时尚”作文题,添加主语可以写“(爷爷)品味时尚”“(九斤老太)品味时尚”“(农民)品味时尚”;添加定语可以写“品味(头的)时尚”“品位(买的)时尚”“品位(唱的)时尚”“品味(写的)时尚”等,行文时或独立成篇写各种“小时尚”,或几者并举写“大时尚”的各式表现。

  又如04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包容”,有考生添加谓语形成三个并列的分论点:①包容是一种境界;②包容是一种精神;③包容是一种力量。这是从“是什么”的角度谈自己对包容的看法。有考生添加宾语,形成分论点①“包容观点,成就思想的伟大”,②“包容他人,成就人格的伟大”,③“包容力量,成就团结的伟大”,共同论证“包容成就伟大”的中心论点,这是侧重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构思。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考生在“包容”后所添加的已经不只是单个词语,还有一个分句,他们共同构成某种复杂的语意关系,从而更好的诠释与表达了作者的深刻见解,这是一种大胆而又创新的构思和写作。此外,还有添加状语、补语等附加成分的情况,比如作文题“为生命着色”,有考生写“(用理想)为生命着色”,有的写“为生命着色(不止息)”等都是好文章。添加方式不一而足,构思角度各有取舍,惟尚恰当达意而已。

  添加的目的是使构思集中,使内容落实,让作者写作有抓手,让读者阅读有看头,添加的前提是在题意及立意范围内,添加后要符合标题及话题的含义,添加往往在构思起点处进行,而构思常常是“处幽晦”而不明示的,要避免擅自更改作文题目以及偏离中心等直接违背命题人意图的失误。

  构思外化在作文卷面中,便形成了所谓“结构”。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有并列式、对比式与层进式三种。

  并列式既指采用分论点并举的方式剖析、解说总论点,又指多角度列举论据以证明观点的结构模式。分论点并列式易被考生采用,它的前提是已经设定总的论点,分论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展开论证。

  例如09年高考安徽作文题——关于“弯道超越”的联想与感悟,有一考生从“怎么办”的角度构思,定总论点为“借助弯道,超越自我”,分论点为:①超越懦弱,变得坚强勇敢;②超越自卑,变得自信而美丽;③超越狂妄,变得谦逊而睿智。三个分论点各自领起一段,构成并列式,全文则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谋篇行文,思维严谨,脉络清晰。这种并列分论点结构的好处显而易见,适合时间紧、任务重的高考评卷场,便于阅卷人获取内容信息,快速辨别优劣,但其局限是易写难工,分论点之间往往造成包含、重复、交叉等厘不清的纠结,或者使文章平面化、刻板、了无亮色。

  又如09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踮起脚尖”,有一考生围绕“人要有‘踮起脚尖’的心态”的观点,分述如下:①踮起脚尖,向窗外洞察绿意,遥看生活的希望;②踮起脚尖,叩响门铃,探索生活的成功之门;③踮起脚尖,让我们目光放得更远,将人生的道路走得更完美。这三个句子虽然结构一致,貌似并列,但内在关系混乱,既非严格的并列,又非清晰的层进,有交叉重合之嫌,况且并列观点句的使用,宜以平时明确为好,不宜表意隐晦,也不宜比喻非比喻杂陈而出,这是一个并列式的反例。为用好这种结构,学生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分论点的个数以三个为佳,少则贫,多则冗;分论点的语言宜精不宜繁,一般20字以内;分论点的表述要扣住题目或观点的关键词,确保每一段都扣题,分论点的位置宜置于段首而不是段尾,并作为该段的中心句;分论点之间要平行,包括句子形式,语言风格等,各自领起的段落之间也是平行关系。

  论据的并列是指在总论点确立之后,广泛联想,多元举例,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与点评,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证明论点。

  例如09年高考安徽卷,有一篇《弯道,生命的机遇》的高分作文,作者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人们面对这些弯道,就要有蔑视弯道的勇气,有抓住机遇的智慧”,接着采用论据并列式,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复国”“司马迁遭受宫刑写就《史记》”“苏轼流放黄州完成思想突围”支撑起论证的主体部分,每一论据独立成段,每一事例都包含着作者独到的剖析,如论据①:“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后,遭遇到他人生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弯道。他没有气馁,立志在弯道中实现超越。为使越国尽快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夫人自己织布,鼓励生产,奖励生育,救济贫苦的百姓。经过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留下‘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他借助弯道磨练意志,清醒头脑,从弯道走向平坦,实现超越。”论据②:“司马迁因‘李陵案’而受宫刑,这无疑是他人生中遇到的一个难以逾越的弯道,他知道要想成就理想,就得默默忍受,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史记》这个理想和事业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弯道擦亮了他的眼睛,让他迸发出强大的生命潜能,从而从弯道走向平坦,走向超越。”论据③:“诗人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流放黄州。苏轼在这一生的弯道中,完成了思想的突围和自我的突围。他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寄托于佛法禅意、青山绿水间,实现了无比精彩的人生超越。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了。”作者紧扣立意,具体而微地论证中心论点。三个论据的运用,因人物的时代、身份的差异及作者深入透彻的阐述分析而无堆砌之感,反而使行文增添了参差错落之美。从不同角度横向铺展论据,是最为常见的方式,而从不同层次纵向深入,是论据并列式的另外一种结构思路。

  例如09年湖南卷《踮起脚尖》,有一考生围绕“踮起脚尖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心态”行文,依次选取了“我登艾菲尔铁塔”“小威的独白”“李安的‘向前走’”三个论据,分别从“我踮起脚尖看风景”“网球名将小威踮起脚尖眺望远方的希望”“导演李安不甘临摹,不断读书、行路,不断向前发展”三个不同角度论证了自我提升的意义,而且彼此之间形成了“身——心——行”不同侧面的层进式内在逻辑结构。这是沿着纵深方向选择论据的并列式结构。

  为使这种结构运用切当,也要注意以下几点:论据的选用要有广度,古今中外、政经体艺、男女老幼无所不包,切忌同一角度的堆砌;论据的运用要有深度,不能以叙述代替议论,对论据的关键点要有切合立意的剖析和展开;论据的数量以三个为宜,每一个独立成段,若多于三个,则注意详略要恰当。

  就广东考生而言,作文结构的并列式似乎已成明日黄花,为广大渴望抒写真性情的考生与渴望读到真感情的老师所不屑。其实并非这种结构本身有缺陷,真正能把并列式写得天衣无缝者少之又少,很多考生是为了排比而排比,为并列而并列,以致生搬硬套,以辞害意,写出的作文面目可憎。如果能自如运用并列式,考生依然可以获得高分甚至满分。

  对比式是指主体部分运用分论点正反对举,或者从正反、相对的两面援引论据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结构模式。写作者在一正一反之间明辨是非,或者以反面烘云托月,强化正面观点的正确性。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对比鲜明,观点突出,便于写作和阅读。

  例如09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的给材料作文,有一考生以“善者为智”为标题做文,开篇简要引用材料后,提出中心论点“善者为大智”,略加阐释后,先从正面提出分论点并加以论证“智者择善,因为他们明白人生的必需品是善”,再从反面提出分论点“善良,这个最单纯的词语,曾让急于事功的强者丢失”并进行论述,通篇构思从“怎么办”的角度切入观点,于“应当如何”“不该如何”的正反对比中将中心论点阐释得清晰明了。

  论据的对比多数也是从正反两面列举,在分析时突出反面的危害和不足,从而突出正面事实的正确。广义上的对比并不限于正反两端,只要是构成某种相对相反的关系,能够起到突出中心作用的,都可作为论据形成并列式结构。

  例如09高考江苏作文题《品味时尚》,有一位考生选择了议论性散文文体,通篇叙、议、抒情相结合,运用近似“蒙太奇”手法,在“时尚有着我所看不见的落差”这一立意下,选择“都市”和“渔村”两个场景,表达自己对“时尚”的“品味”,文章主体部分列举两个事实:繁华的都市以一叶扁舟走“复古路线”是时尚,而古朴的渔村则以开快艇游戏为时尚,对比效果鲜明的两幅画面启发读者进行深沉的思考:都市、乡村的时尚该何去何从?文章由“感性”层递到“理性”,结尾处水到渠成,鲜明表达了作者“两种时尚,不一样的落差”的观点。这篇文章被阅卷老师公认为“积淀深厚,开掘深刻”。

  层进式是指文章主体部分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等渐次深入的关系安排段落层次的结构方式,所谓“层进”可以是分论点之间意义上的层递,也可以是论据间内在层次的深入,还可以是整体行文思路的逻辑演绎。这种结构的好处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利于展示作者严谨的思维优势,将文章写得深刻,并能牵引读者的阅读视线。难点在于清晰认识论述的层次,并在表达中遵循说理逻辑,将各部分内容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地阐释论证,切忌辨不清事理逻辑,颠倒行文顺序,段与段之间缺少衔接与过渡。

  例如09年高考全国二卷关于“发明与发现”的给材料作文,有位吉林考生的作文《关于“做个有心人”的通信》,就成功运用了层进式结构。文章主体部分围绕“做个有心人”这个论题,以“首先、其次、再次、最后”分层标序并展开议理,先从“做个有心人,是生活的必要”“做个有心人,是生活的需要”“做个有心人,是生活的重要”三个方面对“做个有心人”的好处加以开掘,从“必要”到“需要”到“重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展现了作者高超的逻辑思辨能力与推理表达能力,进而又引用特例进行引申分析,“最后,值得提及的是生活中虽然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情形,但究其实质,原因并非用心无益,主要是你对所栽的‘花’不了解,用心的火候不到,而让所栽的‘花’缺少了生长所需的某些必要条件。……而‘无心插柳柳成阴’,那只能是生活中的某些巧合,并非生活的全部,我们决不能因偶尔的‘花不发’‘柳成阴’就以偏概全,夸大‘无心’之果而贬抑‘有心’的价值”,该段内容又与上文形成“由一般到特殊”的结构,通篇论述全面、透彻,充分显示了作者思维的周密和思想的深刻。

  其实,在考生的写作实践中,常常是并列式、对比式、层进式三者综合使用,根据立论及论证的需要,灵活运用才能出奇制胜。

  有的考生对要求作文遵循某种结构很反感,认为这是“八股”,禁锢了写作的思维和灵感。矫枉不能过正,过分追求形式,迷信某种“万能”结构固然不好,但是任凭谁,都不喜欢看到杂乱无序的作文,那种完全无章法的文章,内容也一定好不到哪里去,写字尚且有个笔画顺序问题,何况一篇表情达意的千字文呢!况且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写作除了具有陈情讲理的实用功能以外,还有展现思维美、结构美、语言美等综合语文素养的审美功能。毕竟,内容与形式二美兼具的作文才能获得青睐,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作文中脱颖而出。

  总之,构思不能“天马行空”,行文不可“信马由缰”,在笔意纵横间,学会精心结构,经纬有方,方能写就“下笔如有神“的考场佳作。

为你精心推荐:
比喻句 | 排比句 | 拟人句 | 夸张句 | 反问句 | 设问句 | 对偶句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