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滴同学们,我们为您精心整理了《描写文化的作文》的内容,希望为您在这方面的写作提供一定帮助参考,描写文化的作文主要选8篇优质原创文章,每片结尾还带专家点评。
剪纸,是中华民族流传艺术,瞧!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美不胜收的剪纸。这幅剪纸的画面是这样的:天气晴朗,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双手拽着一个脚受了伤的小男孩,他用尽全身的力气,终究没有把他拉上来,此时,他已经满头大汗。看着这幅剪纸,是我的思绪飘到了几万公里外的采山药的山里。
一天,一个叫小明的孩子骑着牛到山里采药,隐隐约约听到有个孩子在喊救命,晓明跳下牛背从山上往下看,果然有个孩子跌倒在山坡上。晓明见此情况,赶忙骑着牛往山下走,经过小明的一番询问,原来他叫小强,他和家人走散了,在寻找的时候,不小心脚底一滑,就滚了下去,小明安慰小强道:“小强,你放心,我会帮助你找到父母的。”小明先跳上牛背,然后双手拉着小强,小明是用了浑身解数也终究没有把小强拉上来,最后,老牛将一只腿曲下来,这样小明才上了牛背上,过了几天,小强的家人来找小强,我们依依不舍的告别,可谓“友谊地久天长”啊!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剪纸!
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记叙了“剪纸里的故事”,成为“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文章叙述真实自然,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逼真,如“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美不胜收的剪纸”。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界把“武术”与“武打”,即“散打”混为一谈,其结果,不仅是斩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而且由此走上了“追随洋人屁股”之路。
其实,武术并非就是武打。其基本的道理就是它们的哲学思想不同,并由此而引发了文化上的分野。
武术的哲学思想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理论为支撑的。这个哲学理论的本质要求,是在柔弱的一方转化为刚强,和在刚强的一方转化为柔弱的时候,柔弱的一方就做到了以刚强战胜柔弱,从而也就实现了“柔弱胜刚强”。其间,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对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和正奇,以及攻防、进退等等的正确把握。同时,转化是要看准时机的。这个时机就是有利于打的最好时机。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打的对象、方式、方法、技巧,形成了打的原则和法则,从而使打具有了理性。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方才有了“智谋”的打法。
然而,武打呢?武打所赖以的思想很简单,就是“刚强胜柔弱”。它表现在打法上,就讲打力、打猛、打勇。这个“刚强胜柔弱”不啻是一个公理、常识,根本就说不上有一丁点哲学理论。
历史地看,武打相伴人类出现而生,而武术则出现于中国先秦,启于老子,见于老子“道学”及其《道德经》。武术是对武打的扬弃和批判的结果,从而使武打从蒙昧走向了理智,从低级走向了高级,从野蛮走向了文明。
因此,以“柔弱胜刚强”为基础的武术与以“刚强胜柔弱”为基础的武打,其文化分野,表现如下:
第一,文化品质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表现为文化上的独特性、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它为老子所独创,为中国所独有,从而表现出了中国独特的武学文化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得中国武术走出了一条“重力更重艺”的路子。这条路子突显出了以艺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以权服人的特质。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表现为文化上的一般性、普遍性。即它为不分国籍、人种、男女、老幼的武学共识,从而表现出了大众化的、普遍性的武学文化品质。
第二,文化品位的低级和高级。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以理论和理性为支撑,打的是谋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现为高级。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只讲以力大取胜、以勇、猛取胜,不讲法则和方法,更不讲谋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现为低级。
第三,文化本质的文明和野蛮。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旨在直来横打、借力打力,旨在打桩和打机,旨在打阴阳及其变化,旨在打智慧,从而表现出了文化本质的文明。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旨在打力、打猛、打勇,旨在直线进退、直来直打、以力打力,完全在拼体力、耐力和体能,从而表现出了文化本质的野蛮。
武术与武打的文化分野,昭示中国体育界不能再干良莠不分的蠢事了。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武术与武打”,观点明确,富有丰富的意蕴。文章主体部分反复出现“柔弱胜刚强”的武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论述语言有理有据、有力、富有文采、形象生动具体。
有闲的日子里,我最爱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为自己泡上一杯龙井茶。难得浮生半日闲,至于尘世的纷嚣尽可暂抛脑后,只管去享受那份难得的闲情:于静心处听一曲怀旧的老歌,在悠然中看一幕杯中的芭蕾。
在剔透的玻璃杯中放入少许茶叶,以热水初贯之,尖尖细细的茶叶上下翻腾,一如芭蕾舞演员在旋转飞舞中高高踮起的足尖。音乐悠扬,茶香弥漫,袅袅的水气渺如轻烟。茶之舞,先是热烈而奔放的,卷曲的叶子打着转儿,随水凌空漂浮,仿如月,游若鱼,幻似影。慢慢地,芽叶渐次舒展开来了,天女散花般挥舞着长袖,孔雀开屏样扇动着羽翼……乐声渐止,茶叶浮沉逐渐轻缓了,闲行若定,宛若天上云卷云舒,又似庭前花开花落。
闻着淡淡的茶香,欣赏着茶的舞姿,我早已陶醉在了这杯中的芭蕾,任思绪慢慢飘散开来。吸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的茶,在生命最为灿烂的时候,离开了生命之树。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茶叶始终蜷缩的身体宛如正在紧抓着昔日的光阴,而这一切只为能够留住自身的芳香。直到某日与一杯沸水邂逅相遇,经过一番凤凰涅盘般的洗礼,它才得以再次散发出淡雅的气息,用力一吐最后的芬芳。
用自己一生的等待企盼着灵魂瞬间的蜕变,那是一种梦想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境地。茶经历了春夏秋冬,吸吮了天地精华,也许为的就是这一瞬间的美。那是怎样的一种美?那是一种为了瞬间的精彩而释放全部生命的悲壮之美,那是为了瞬间的与水的自由舞蹈而生发的相知之美,那是为了将一生凝聚的精华尽情展露的大气之美……
茶,几经冲沏,浮浮沉沉,才释放出了她春雨的清幽,夏阳的浓烈,秋霜的冷肃,冬雪的冰洁。这不由得又让我觉得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更似草木当中的一个人,平凡地生活在天地间,历经风雨,历尽沧桑。人生如茶,人亦如茶。茶只有经历过沸水的考验才能散发出最美的芬芳,同样,只有那些饱经风霜、历尽磨难的人,一如被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才能溢出生命和智慧的清香。
看着一个个小精灵在水中舞蹈,幻化着山水的宁静和淡泊,诉说着生命的沉重和轻盈。当一切都已成为记忆,无论曾经是欢喜是愤怒还是悲伤,回想起来,那些用真心真情走过的岁月都是嘴角淡淡的微笑、眼中幸福的光芒。其实,只要你细细品音、用心欣赏,杯中的芭蕾何尝不就是生命之芭蕾,寂寞而坚强。
专家点评:
本文语言优美清新,作者用心感悟,感觉到“只要细细品音、用心欣赏,杯中的芭蕾何尝不就是生命之芭蕾,寂寞而坚强”,突出“杯中的芭蕾”的迷蒙诗意,是作者所钟爱的。
我的身边有许多好老师,比如班主任丁老师、教数学的王老师、教美术的高老师等等,但最靠近我的还是爸爸妈妈,他们也是我的好老师。
记得2014年11月22日早上,我做完数学作业就和妈妈下楼去打羽毛球了,由于有心事,打着打着我突然说,妈妈我有点不想学芭蕾了,妈妈问为什么呢?我说:“下腰我根本不会,才下到一半就感觉好像要栽下去似的。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能下去而自己却傻站在那里!”妈妈听了我的话,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说,我们回家吧。回到家,我一个人在我的小房间里发呆,妈妈跟爸爸商量了一阵,对我说:“爸爸他能教你下腰,怎么样?”我一听当然很高兴喽,我立刻跑到他们房间里。爸爸对我说:“你下腰是有点困难,但不是不能学会,只要掌握动作要领就一定能学会的。你注意,肚子尽量向前挺,头往脚靠。起来时手与脚的距离要靠近。在做整个动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个字:平衡。”然后爸爸托住我腰开始练习了,扶了几次爸爸就叫我独自练,结果我几次都“啊”地一声倒下去了,爸爸说,哎呀真是的,不是已经告诉你两条秘诀了吗,怎么还下不去呢!我只好又一遍一遍地试,做了几次,果然学会了。
唉!快要上芭蕾课了,我也不管能不能完成动作,匆匆忙忙地就上课去了,到了那儿,开始练基本功,劈叉、把杆、手位,接下去就是下腰了,我照着爸爸的说法去做,啊,成功了!我独自能下下去了,老师说,咦?你不是下不下去的吗,怎么今天突然就会了?我笑了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下课了,“啦啦啦……”我边唱着歌边回家。
俗话说: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后来,我的芭蕾越学越好,还参加了北京舞蹈学院芭蕾二级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获得通过。今年暑假,我正在准备“英皇芭蕾三级考试”,听说,还要把录像送到英国去审查呢,我想这次我一定会成功的。我衷心感谢我身边的好老师——爸爸,在困难的时候帮助我渡过难关,踏上新的征程。
爸爸说过,世界上许多事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懂得了道理,学习就会很轻松。所以,学习既要有耐性和毅力,还要掌握方法和技巧。除跳舞外,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在绘画、游 泳、骑车等的学习上,我也都得到了爸爸妈妈的指点和帮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平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回忆了“爸爸教我学芭蕾”的事情,感人至深。文章结构条理清晰,运用典型事例,揭示了“学习既要有耐性和毅力,还要掌握方法和技巧”的道理。
传统中国重家风。家风琳琳琅琅,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几个关键词。扬州个园有两副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就体现了这一点。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年来却很少被提起。在种种“神回答”中,虽有调侃,但也见其式微。
有人讲,现在谈家风,并没有多大意义。言下之意是,家风大多充满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好人、老实人,可社会现实常常是“老实人吃亏”。有声音称,当下社会除却成功别无信仰,而且为了成功可以抛弃一切。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太累了,甚至难有出头之日。但必须看到,这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状况不会延续只会削弱。而且,我们处在同一条船上,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谁也不能做社会责任的“逃兵”。这种责任,是存在的理由,也是活得更好的保证。
有人讲,家风向来是大户人家事,与一般百姓关系不大。这是一种误解,文人重家风,但家风并不只是文人事。许多人家,虽然没有专门家训,但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家风,由此也构成了特色的家教文化。
有人讲,现在家族意识不断消减,此时谈家风不合时宜。家庭单元的缩小化是一个趋势,但再小也有家庭,也有家风存在的意义。这些年来,有关富而不贵,以及“富不过三代”的话题,为有些人焦虑为有些人乐道。这同样可以从家风上寻找一定原因。富是指物质、钱财,而贵是指素质、教养。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一个人的成长有没有受到好的家风熏陶,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的好坏甚至影响和决定人的一生。
有人讲,现在更应该讲政风社风,而不能退而求次家风。“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四风”很重要,休戚相关、互相影响,还可以在中间加上“家风”。虽然不能无限扩大家风的重要性,“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可能有些绝对。但换一个角度看,从家风开始,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改善,这在方向和策略上却是正确的。有用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拾起来,最腻味的是先争论大用小用,最怕的是在争论中不用。
别让家风也成为“一阵风”,徒留下“古风不再”的感慨,今天有必要重提家风。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家风是潜移默化发挥的,作用更是潜力无穷。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有利于涵养好的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以“家风”为题,用“扬州个园的两副楹联”引入论题,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阐述观点,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文章论证层次清晰,结构明朗,富有哲理。
江南是免不了的柔和与清静。说不起那个城南的旧事,掩不走那场絮絮纷飞般的梅雨的回忆。我耿直地独望着这片黄土地,心中不免产生对江南的排斥。因为它湿答答的,含蓄得水也是柔柔的。而这片黄土地却令人感到心突然地填了什么似的,不再柔肠万端;不再让心像江南的梦一样易碎;不再烟雨蒙蒙中走失自己。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空旷的金黄色的高原。
我踏过江南的小镇,偶然也并非必要地来到了这片被染得焦黄的土地。一开始,的确是感到未曾有的单调。除了满旷野的黄,还只是黄。偶尔出现的枯死的老树也歪得和这环境很是协调。让人感到那是种未能真正体会的孤单、败落。风起卷来的细沙在晕红的黄昏中,更是没有过的凄清,即使,这黄是暖色调。夜至,更是像塞北固有的寒冷、寂静。却少了寒风里独守的城墙,没有那古碉堡所特有的艺术感。
晨。没有梅花的芬芳,没有泉水的静流,更无法领会到底什么才能称为“晨”。独自走着,谷地间绕着弯。脚步声彼伏,很难见到草儿满地的长着。可隐约能听得村民嘹亮的山歌在山谷里回荡,却寻不着他人。特有的音质很是吸引人,有种欲望也想来两句。即使比起他们,自己的声音还是像一位羞答答的少女轻声叙语。突然体会到,这就是晨,一个虽不能赏心悦目的晨,可是却能令人舒心的晨。谷里的回音,谷里的劳民,谷里的朴质。黄土坡的谷里回荡着古老的音质。
黄土坡是知秋的。满眼的荒,满目的风吹,满心的宁静。这是不知海滩的地方,不知芳花的地方,不懂喧闹的所在。但却每日在质朴的大地上深沉地呼吸,更懂得花凋亦是美丽的古老绵延。我开始抚摸着这片黄土地,顿时感到他也充满沧桑。似矫健实脆弱,老道却被车轱辘滚过时间的伤痕,凹陷得很是结实。雾里看透的只是那根萎头的小草了,低着头,送着客。远方来的汉人走过,外界来的商人路过。默默地,不禁地叹着气,抑或是匆匆忙忙地拖着骡子赶路。在这里,看不到一个停留的来往者。这好像是丝路最不起眼的小地方了。
天,渐渐清澈,云来得很开明。遮不住天空的蓝,所以,这天空蓝得很是肆意。我依旧毫无目的地走着。想在寻找什么,又好像是在期待什么。刚才的歌声还在此起彼伏,刚才的雾气还未散开。这样的天气在秋天还真是很难见。其实,黄土坡并不贫瘠。走了这么一段路,体会到的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没有火红的太阳,没有烂漫的山花漫野,更不可能见到像江南那清秀的绿色。只是,黄得很彻底。不过,这样的黄也让人来了场清晰。不,不会浑浊。这是一种黄土坡特有的气味,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勤劳,快乐。这已经是很足够的了。如果还要加上底蕴的话,那就是这里透露出来的那份质朴。
有时,风瑟瑟的,阳暖暖的,自己好像是这世界的浪者,走在这没有青苔,没有纹路的路上,漂泊。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也很愿意。至少这里有历史的声音,有智者低吟的深沉,有古朴的纹路,塞北文学的青苔。这里有坑洼的曲沿小道,有茶亭栈道。有时,风吹起发丝,就好像是慈祥的老人轻抚你的脸,慢慢地向你亲诉这古道也有过的美丽,现在也是。沙尘乱滚的时候,伸出手,收来一粒,让她告诉你这荒野的历史印记。然后,对着天空那黄炽的阳,有感触地向她问好。告诉她,你对这里其实很眷恋,因为他的美好。告诉黄土坡,这里也是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所以,你不孤单。
这里似乎只剩我一个人了,都走了,未知的道路只是没了远方,无限蔓延,耸耸高原上,美丽的流水侵蚀地貌好像要荡开了。我独自坐在这个秋日的午后,望着远方,坐在高原顶上,看着远方的霞儿慢慢接近,心中有种莫名的激动。这就是世间的所谓美好吧。于是,我好像有了追求似的。想追求像在这黄土上特有的霞一样美丽的的一切。在大漠中徒步也好,在河水里耷拉着脚丫也好,更甚是听着真正的风吟。远离这烦躁的浮世,不让自己再虚伪下去。就像这黄土地一样厚实。
溦至,这是我所没想到的。在这开阔的大地上,这里,竟下起了小雨。纷纷飞飞的,似极了江南特有的梅雨。只是,不像江南那样什么都是柔和的,要不得一点的刚。这里恰恰相反,上柔下刚,原来天地的无极也可以是这样浑然一体的。朦胧中,头上像是落满了小雪。只是,这“雪”来得更晶莹,更可爱。以前,总觉得这黄土坡上也只有罡风暴雨才能与之搭衬。现在,也总算是见识了,这柔中带刚的魅力确实是不小。远处像是画淡了的水墨画,朦胧。真有点想把它捅破,看看里面到底是装着哪一般人间画卷。
景来得很是突然,但我未曾心生惋惜。反倒觉得我确实学了不少东西。知道了世间万事都是有其美丽之处的,有时还更是你一生中感慨难忘的。因为,她在你以前的岁月里还未尝有过。嘘,别大声声张,小心惊动了萎草上的露珠。让雨轻轻飘下吧,散尽人间的美好。我想,我不会再踌躇。我要像雨一样,果断地走着我的人生。也许到了不该到的地方,但照样可以勾勒她的美丽,属于自己特有的美丽。随花独艳,随水独流,我并非叛逆。蒲公英在雨中漂泊,告诉我说,并非每一种脱离都是背叛。
雨不会赖着不走,这里的小雨真不缠绵。当我抬头望了望天空,又低头去拾草种子,或是沙粒时,她便渐渐地走开了。当我望着背后的沙拐枣时,她也已匆匆走过我的头顶,跑到身后去了。我冥想着,为何她走得那么快?于是乎,自己也起身往回走。西北角又传来浓厚的歌声。颂着欢乐,颂着扎实,颂着黄土坡的质朴与勤劳。
夜,科技黑的颜色,黑中透亮。没有风吹,徒留寂静。夜里虫子又叫了,农村的夜本该是这样的……顿时,天空出现了一道晕蓝的光,中心洒下透光的亮,我竟飘了起来……
“该醒啦!都下午啦!”
顿时,我就纳闷了,不是还是暗黑的夜吗?
哦,我终于明白了。水洗过般清晰,那片黄土坡,我心灵的向往。我也最终没认错地方,可以让我的心踏实的地方。那个有伤、有欢喜、有历史轱辘碾过的地方。
我相信他的不一般,这个深藏着的智者,告诉我一幅丰富的人生画卷。
专家点评:
本篇文章语言优美自然又不失文采,叙事清晰又不失哲理。有自然景色的精彩描写,更有人物内心细腻的剖析。看似不事雕琢却颇有情韵,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
我不知道生活它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只知道总是会觉得无聊,总是摆脱不了郁闷和烦躁。
凌迟是古代一种非常残酷的死刑,它会把人一块一块地割成三百多块,然后才能让你死去,我想可能会在行刑之前在他的嘴里塞上一块破布,以免他发出阵阵惨叫,否则也许死的不是一个,会是一群了。在他折磨致死的过程中,也许最痛苦的会是行刑者,他不但要小心翼翼提着胆子慢慢地割,以保证在割完三百刀之前不让他的受刑者受不住死了。不过做到这一点还真够难的。还要根据受刑者的身体状况,割多割少,割深割浅都会随时要了他的命,也同时要了自己的命。中国人从来都是艺术家,把如此残酷的一种刑罚变成了艺术。也许古代的行刑者还会分成N多种,每一种都有绝世的行刑本领,我没办法考证他们是否会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汗湿枕巾。但我写这些东西的确有点变态。就像这变态的生活在我还有知觉的时候一点点地折磨着我。
生活在一种变态的环境中而不变态是不正常的,也许生活在精神病院里的人是正常的,但他们不能以正常的态度去对待他周围的人,但他却无法用正常的方式去发泄。所以,对于他所处的环境来说,他是不正常的。因此,我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对于我所处的社会来说,我不是疯子就是异类。
生活就这样在一系列的习惯中重复和延续。
道德,法律,我相信所有的哲学家都是痞子,虽然并非所有的痞子都是哲学家。在古今中外那么多自杀者中,有很多诗人,作家,而哲人如尼采之类的却是疯了的。疯了也许是一种解脱的方法,那和死了也没什么不一样。如果说死可以逃脱的话,那和不死去承受也没什么区别,如果承受的话也大不了一死而已。痛苦的结局也许并不是死亡。但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所以我宁愿选择自杀,在我有可能疯之前。
小时候,外婆留给我的印象便是老年痴呆症,还有一种家族性的偏头痛。而我直接遗传了她的这点。所以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的老年会和她一样,也许会更惨。因为呆了不如死了干脆,而且可以完成今生最完美的愿望---死亡。不管是否那边是天堂。也许在天堂我会后悔没去地狱看看是什么样的。而事实上,那不是探索或猎奇精神,恰恰相反,只是无所谓而已。真正无可救药也就指这种状态了。
习惯的确是一种伟大的品质,它可以维持人做为一个正常人生活起居的所有活动而不至于忘了吃饧睡觉时时害怕饿死或冻死。我们习惯性地学习和思考,习惯性地放弃和遗忘。
我在以一种习惯性的方法写这个所谓的文章,就像我习惯性逃课,习惯性地说TMD,习惯性地在绝望和希望中徘徊。未来,是黑色的,爱情,是漂泊的。如果没有习惯性地放弃,也许我会是幸福的;如果没有习惯性地追求,也许我会是快乐的。
可事实上我坚持着这种习惯,它让我饱尝思考和生活的痛苦,但却让我生存和感知。我活着,也许感觉不到阳光,也许我正经受寒风的雕蚀,可我无知无畏,因为我生存。
我渺小如那粒不显眼的沙子,我在众中沙子中泛出淡淡的光,无需掩藏什么,因为那光平淡无奇。虽然它并没有想眩丽多彩。
我期待,有一天我会风化,能在习惯之外飞翔。那不是死亡,却是绝对的自由,因为我可以什么也不想,因为我可以摆脱习惯。
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内容饱满,从古代的“凌迟”开始说起,到现代社会,小作者能始终围绕“习惯”进行叙述,语句通顺,结构完整。但当,“对于我所处的社会来说,我不是疯子就是异类”等地方传达的思想不够妥当。
修养是一个人品德素质的反映,它往往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
一个有修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谈吐是健康、干净的,他们的言词中找不
到歧视和憎恨,有的只是友好和风趣。
一个人有没有修养,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他的毅力。你看那些没有毅力的人,往往就很容易学坏,当然也就不必谈什么修养了。修养得从小开始培养,而且要一直坚持下去,要不民间怎会有“学坏只三天,学好要三年”的传言呢?
修养好的人不会刻意去装扮自己,正像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相反,一个没有修养的人则会盲目追求,用浓妆艳抹、奇装怪服来掩盖他内心的空虚。修养就是要修身性养。
说话也要有修养。我认为说话有修养是指说话时有内容、有见解、有艺术、有条理、用语文明等方面。谈到这里,我想到本班最近的一些坏风气。
首先是叫花名。这花名多半是一些针对同学生理缺陷和稳私的难听词,只要一叫出,你总能听到几声怪笑,随后往往是一阵辱骂和追打。这种行为不管是不是出于玩笑,它确是一种没有修养的表现。
还有,就是说话粗俗,用语肮脏,这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而且会伤害别人,有时还会招来是非。所以,我奉劝大家说话时还是要有修养的好。
一个有修养的人,总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怎样才能做到有修养呢?其实,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比如,一个看似简单的关门动作,有修养的人只是轻轻推上;而没有修养的人可能会一脚把门踢上,随之传来的是叫你胆颤心惊的巨响,而且还会留下他那“漂亮”的足迹。
再比如,双休日在公园里,一种人好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不光大声喧哗,而且闹得到处乌烟痒气;另一种人不仅谈话小声,就是那压抑很久的笑声也是音量适度,悦耳动听。
同学们,修养它不是你的高谈阔论,而是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园湖人吧,它会给你带来尊严,给你带来尊重,给你带来无限的快乐!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开门见山提出了要有修养的观点,论证层次清晰,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整篇文章论证严密,非常有说服力。语言上面不事雕琢,层层推进,很好!
在湘西,青山怀抱中,藏着一个安静而又喧闹的小镇。那里的天空飘着大片大片洁白的云,绿油油的山坡上点缀着金黄的油菜花,风吹过,这片被春雨滋润过的“绿毯”在和煦的阳光下泛起一层层波浪。
这小镇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凤凰。
青色的砖瓦,斑驳的墙壁,灰色的石板路,色调单纯。这里没有大都市突兀刺眼的大红大紫,更没有物欲横流黄花遍地的“现代”气息。这里有的是小镇特有的干净。一尘不染,宛若过滤过——一切尘世的混浊都被拒之山外。沱江静静地在她身边流淌,木制的筒车一圈一圈晃过岁月的伤痕,吱呀做声,单纯而又美妙;流水泛着小白泡,簇拥到吊脚楼前,清澈明亮;河岸边,散发出古老气息的吊脚楼俨然悬挂在半空;弯曲狭窄的街道,让人有种悠然不尽的感觉,这种感觉直渗入你的骨髓,恍若无形中,冗长的小巷融入了你的身体,悠然往返。
踏着沈老先生的足迹寻找着翠翠的身影。在山岭间、深巷里、江水边,我用心去发现。
路上,遇见一群花幞头大耳环风姿秀逸的苗家姑娘,她们中间有没有翠翠的身影呢?她们端庄、朴素,不苟言笑,害羞时秦首微含,手藏进袋子里,异常动人。镀银的头饰、项圈、手镯伴随着她们的动作晃动,发出玻璃盘中落下翡翠珠子般的清脆声响,摇曳出一首首动人的歌。绣花的腰带,图案精美又古朴,背上的小背篓更是做工精细。从她们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翠翠的美丽和质朴——从传统民族艺术的土壤里培育出来的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胆识和纯真,活泼生动,宛如苗家山歌,终日不知疲倦。
我怀着被单纯美丽充盈的心灵继续寻找着,在窄小的阁楼前驻足而望,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正趴在低矮的小板凳上很认真地一笔一笔演算着,像是忘了周围一切。她是不是翠翠?从她身上,我读出了翠翠般的乐观和不甘人后——生长在这么偏远的小镇,却依然求知若渴。我想她的未来一定会如这小镇般美丽。
与小镇脱俗的沉静相比,集市的热情却是另一抹色调。沱江上传来响亮的号子,那是撑着乌篷小船的年轻艄公,长年的风吹日晒,黑黝的皮肤显示着他们的健壮,有力的臂膀悠然地摇着橹,穿行于江的两岸,河边吊脚楼上隐约可见妇女们忙活的身影,老人家倚楼傍门做着古老的手工艺品,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嬉戏着上蹦下跳,小商贩吆唤着,姑娘们穿着美丽的花衣站在巷中谈笑,倘若你在远远的地方听着,那种喧哗起伏,好像就是江水流动的声音。在这里,你从任何一个女子,任何一个男子的脸上,都能找到热情;走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欢言笑语。这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这里,即使没有阳光,你也会感到特别温暖,所有的不悦都会被凝固带走。
这座古镇似乎是为了净化现代人的心灵,在这里静静等待了千年。曾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世间也许每穿越一百年,就会有消亡和变迁”这样一句话。也许,有一天我们不能记起在这儿生活的人们,但这里的青瓦灰墙、悠长小巷,这里的淳朴与超然,一定是所有来过这里的人们心中最美丽的记忆。
专家点评:
文章以景入文,很富诗意。描摹景物,有序有度,趣味隽永,特别是注重细节的刻画,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只是题目少了些许意境,换为“梦回凤凰”可好?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题目“谈意气”亮明观点,开头一个排比句又提出了论点,“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援引了古今中外的论据,使文章显得气势充沛,说理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