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纪录片是用类似于纪录片的方式来“记录”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整个故事是建立在臆测的基础上的。伪纪录片采用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和制作手法,表现一些不真实的电影故事以获取更加直观和贴近现实的真实感。《总统之死》运用了实拍镜头,访谈,照片等技术,极力做到真实的形式呈现。用虚构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布什总统在芝加哥被遇害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总统之死》兼具纪录片的“真实”和故事片的“虚构”。
本片巧妙地运用视觉新闻资料,与片中的影像故事融为一体。故事发生在2007年10月19日,布什总统前往芝加哥对商界人士发表演讲。影片采用的是布什总统在芝加哥的新闻影像资料。纪录片的灵魂和底线是真实,是一种经过人为选择的真实,但至少对于事件本身上没有人为的虚构。《总统之死》不是纪录片,它采用新闻影像资料作为“总统被暗杀”的背景材料,是力求突出它的真实感,让观众觉得这是真实的。目的是要让“期待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影片采用纪录片常用的对事件的相关性人物访谈的形式,以被采访者作为重要的叙述者,如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总统安全负责人,总统特别助理,警察局副代表等人。力求为影片增加一些说服力,也使影片的基调显得严肃。影片将混乱的抗议游行的场面与警察局副代表讲述剪辑在一起,向观众营造局势的紧张感。尽管前期做了大量的安保措施及工作,但最终布什总统还是被刺杀,这不禁观众引起对美国安全保障系统的怀疑。然而所有的看上去极为正式的采访,被采访者所说的极为真实的讲述其实是披着“纪录片式真实”的外衣,而虚构出来的。特别是与总统关系最近的总统助理的讲述,显得那么真实可感。但却只是一些披着真实外衣的“谎言”。
高科技,新技术的运用更使影片显得严肃而真实。《总统之死》从采访、外景、媒体报道、布什总统被枪击,总统的葬礼等所传达的影像效果来看,都显得逼真至极。倘若布什总统现在已离开人世,观众便会以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然而影片表现的情节画面不是情景再现,是用现代技术手段所虚构的。影片创作者们用电脑技术将布什总统的头“嫁接”演员脖子上,极为真实的向观众展现了布什总统被枪击的一幕,让观众找不到怀疑的理由。从拍摄手法上,抗议游行者过激行动,被警察制止或强制带走,特工被安保人员控制等突发性的场面,以及布什总统被刺杀的镜头,拍摄者有意制造镜头的晃动感,来营造镜头的真实感,营造这是但是场景下的某人拍下的真实事件。它在期待观众视野中呈现出真正纪录片的外观,让期待观众借此观察看似正在发生实则是虚构的“真实”。
影片以政治内容为载体,让一切都显得有理有据。在对嫌犯迦马参加过恐怖分子的训练的事件,再现了相关的影像资料结合迦马妻子的讲述的方式呈现。《总统之死》竭力要造成的效果是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记录”一件真实的事件。“半纪录片”也是用纪录片风格拍摄虚构,由一个全知视点的叙述者来主述故事,但它会清楚地让观众知道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印象”,而故事是仿真实的。而《总统之死》竭力让观众觉得它是真实的,事实上是虚构的,因此总统之死不是“半纪录片”。它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是虚假与真实的杂糅,是介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伪纪录片。
从叙事层面来说,本片叙述的事件是虚构的。通过虚构的被采访人物,新闻影像资料的挪用等来建构情节,讲述了完整的布什总统遭刺杀的线索故事。影片以访谈作为主要的叙事形式,前期讲述刺杀前的局势背景,展示在何种条件下被刺杀。后期是围绕FBI展开的对案件的追查,对嫌犯的调查实际上全是事先设置好的情节。虚构是为了跟好的揭示真实,《总统之死》剧情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是一部非常严肃的政治反思之作,深沉严肃地分析了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批判了布什当局的对外政策。表现了美国爱国者法案所包含的危险性。影片中展现的布什一个幽默、忠于职守、友善和蔼的总统。导演极为冷静的观察世界,用理性谨慎的态度将一个虚拟的事件来构建“纪录片”,用“真实记录”的外衣吸引观众,引发人类和社会的思考。
【作者:十月影彗】
以上就是出国留学网散文栏目为你带来的从伪纪录片评《总统之死》,希望你会喜欢,谢谢阅读。
原创作文,版权归作者及出国留学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选评论推荐】:
如果你有好的作品,也可以点击下方“我要投稿”把作品发给我们,届时将会让更多的读者欣赏到您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