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是什么意思?言必信,行必果成语造句和典故

2013-04-13 00:27:22 成语

成语名称:言必信,行必果 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言必信,行必果】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言必信,行必果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执然小人哉!”

[近义]   言而有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信行果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主语、分句;含褒义

[例句]   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 • 基本信息

  • • 成语来源

  • • 解释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基本信息[回目录]

  〖读音〗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不拖拉。

  〖英文解释〗Promise must be kept and action must be resultful.

  或 No sooner said than done. 〖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示例〗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

成语来源[回目录]

原文

  《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①,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②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

注释

  ①有耻:孔曰:“有耻者,有所不为。

  ②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

  ③斗筲(shāo)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 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所谓“君子”与“小人”,其实是两个有着多种含意的概念。最早是指等级,后来又指品级。“君子”其实就是“君之 子”。君,可以是国君,也可以是家君。按照宗法制度,只有嫡子,甚至只有嫡长子,才能成为“君”。君的儿子就是“君 子”。“君”和“君子”(君之子)属于“嫡传”,因此也叫“嫡系”,又叫“大宗”。不是“嫡系”的,就叫“小宗”。“大宗”为君,其子为“君子”;“小宗”为臣,其人为“小人”。所以,小人不是坏人,只是社会地位较低的“小宗之 人”。这是等级。孔子的意思是说:言必信,行必果,这种普遍得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一味固执称不上君子,只能称作普 通人。有智慧的人只做最聪明的,不做“最对的”。

翻译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子贡问道:“什么样的人可堪大用?”孔子说:“会做自己厌恶去做的事,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完成你交给的任务,这种人能大用。”

  子贡又问:“那有没有稍差一点的人可以委以重任呢?”孔子说:“真正的能做到孝道,人脉广泛的人,可委以重任”

  子贡再问:“那有没有更差一点的人选了?”孔子回答:“说了就一定去实现,做了就一定要做完,固执的坚持自己的一套,这种人有时可以用用”

  “那现在政台上的人都算是前面说的那种人呢?”孔子答道:“像普通老百姓似的,哪算得上我前面所提的三种人?”

解释[回目录]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言必信,行必果”,讲到这个话时都言之凿凿。但你读《论语》会发现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评价很低,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坑)然小人哉《论语·子路第十三》”这个小人不是指坏人,而是指境界不高的人,境界不高的人才会这样想问题。

  这个地方首先要做个说明,孔子赞成“言而有信”,“言有信”没问题,“行有果”也没问题,有问题的是“言必信,行必果”。他反对的不是“言”也不是“信”,不是“行”也不是“果”,反对的是这三个字中间的“必”。“必”就是必然,就是极端。万事万物一旦推到极端那就一定不对,一定有错误了。所以孔子反对的是这个“必”,第一,必是极端。第二,必然和自由是一个对立的概念。孔子既然崇尚自由,既然他经过一生磨炼终于领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的,那他就一定反对必然。

  我们举个例子看看这个“必”是不是有问题,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曾到过一个叫蒲的地方,蒲人把孔子给包围了,孔子手下有个弟子叫公良孺,自己带着五辆兵车。古代大夫家里都有兵车,那个兵车不像我们想象的就是一个简单的轿子车,是有一整套装备的,有兵器,每个兵车都搭配着很多士兵。公良孺他本是卫国人,孔子到了卫国后,由于他很崇拜孔子就当了孔子的学生。然后老师到哪,他就把他的五辆兵车,相应的士兵都带着。后来孔子出门只要有公良孺在,那就是一个军队。蒲人把他包围了,公良孺说,我也不怕你,我就跟你打。蒲人没想到孔子这么一个学者一个书生,手下竟还有这么多能打仗的,旁边还有个子路,也很厉害。蒲人就害怕了,说我们不打了,我们是不是谈一个条约,只要你们答应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一听,这不太简单了吗?答应蒲人,我们不到卫国去。对方说,好,你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把包围圈撤了,你们走吧。蒲人把包围圈一撤,孔子自己赶着马车,马上就说,走,我们到卫国去。弟子们都糊涂了,老师啊,不对呀,言必信啊,你刚刚跟别人签的合同还在呢?孔子说‘要盟也,神不听’被逼迫签订的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应,神不听,我们人当然也不听,不算数。

  我们想一下,假设这个蒲人威逼着孔子签了这么一个合同,然后孔子就照这么做了,那就不到卫国去,这个事情是不是太荒唐了?假如武力或逼迫都能让人就范,然后还不得不照你这个来,那这个世界是会乱套的。假如你拿着枪顶着我的脑袋说,“你必须答应我,你出门以后必须把某某某给我杀了,然后我就放你”,你说“好,我答应你,出门我就把他杀了。”"行,那我现在把枪暂时收起来。"于是,你就出门就去把某人杀了。这个例子是不是太极端了?的确是极端,为什么极端?因为"必"。“必”在逻辑学上讲叫全称肯定判断或全称否定判断,只要是全称肯定或全称否定,那就不管什么情况都必须如此办理。所以我们从孔子这个例子就可看出来,事情一旦必,那就一定会变得很荒谬。孔子反对的不是“言有信,行有果”,而是反对的是中间的那个“必”字。在这一点上孔子确实比我们高明。我们常讲“言必信,行必果”,说起来容易,一般情况下照这样做也没错,但经不起逻辑的推敲,一推敲就出错了。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06862.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63164.htm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为你精心推荐: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作文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