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瓦尔登湖 小学六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六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六年级的作文,题目为:《瓦尔登湖---大地的眸子^@^》,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我并没有在梦乡
让一行诗显得荣耀
我生活在瓦尔登湖
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
在我的手心里
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
而他最深隐的泉眼
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梭罗
1845年的一个春天,一个名叫亨利.戴维.梭罗的年轻美国人,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从林中,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思考;种豆,锄草,生火,做饭;仔细观察湖边四季景色的变化,亲近大自然,和湖边的花鸟虫鱼、一草一木对话。一天的劳累结束之后,他会投入瓦尔登湖的怀抱,非常惬意地游泳。农闲时,他常常到湖边去垂钓,感受恬淡、幽静的自然之美,迷醉于风景秀丽的湖光山色......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
他做这一切,只想以此证明:人可以生活地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
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瓦尔登湖》便是他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真实描写。
是在暑假里去天津旅游的时候,照例地要逛一逛书城。只是不经意地一瞥,看到了“瓦尔登湖”这四个字,于是心底埋藏数年的小小愿望开始翻涌------一直想读一读。多少人对这本书如此痴迷,喜欢的作家余杰家中有四个版本的《瓦尔登湖》;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的时候随身带了四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颇为相似。可叹的是居然一直没有实现。好像是愧对自己了一样,赶忙去选一本,也不惜旅行结束时要大老远地背回信阳。专门挑了一种英汉对照的版本,想清楚地知道有些想法这位可爱的(一直觉得热爱自然的人都是可爱的)梭罗同学到底是怎么表达的。书里面还有美好素净的插画,如获至宝了一样。
知道这本书必须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读得进去,于是在某一个寂静的雨后有些凉爽的黄昏,坐在大大的书桌前,拉起竹帘(书房窗帘),从序言开始看起,好对作者及他的文字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开始读来确实很费劲,开篇Economy(经济篇)中不少语句难以理解,跟我的价值观相悖: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见所闻不同,年纪,教育状况...也许...也许有些东西是需要再深入一些地从他的时代背景出来来考虑。然而,越往后看,就越入迷,你会完全沉醉在他宁静的生活和他活跃的哲理性的思想当中......
1.人VS家
家是什么?
有人说世界上有多少个单元,就有多少个家;
亨利.梭罗说:“大多数人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一座房子意味着什么?”
这位投身于大自然的智者在160多年前就疑虑:住上了大房子,是不是就标志着不再贫困?事实上他们一生都处于贫困状态,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量力而行。他们总是想拥有一座和邻居一样的房子。有的人总是感慨生活不容易,因为他买上了大房子,竟然发现无法买皇冠,无法买红木家具......
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在变,大多数人们的欲望也会随着时尚的变迁而变化。有多少人,贷款买有车库的房子,可是却买不起车;有多少人,为了还那月月的房贷,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俨然成为房子的奴隶,完全背离了生活的初衷。
一所房子下同床异梦者有之,一间小屋里灵犀一点通者也有之。不同的人对生活的态度不同,不同的生活态度又导致了不同的生活。
可我们别忘了:房子只是家的载体。如果没有亲人,没有欢笑,没有热气腾腾的饭菜,没有那种温情流动的气氛------再好的房子,也不过仅仅是一座空洞冰冷的建筑物而已。
如果一个人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浪费在这些庸俗的摆设和貌似舒适的生活上面,那么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得从最心底时时提醒自己:家,是为人而服务的;有亲爱的人在的地方,不管房子如何,这里,就是温馨的家。
2.阅读VS思考
读书有很多好处,只要是善于选择书籍。
如果想把这些好处在你的人生历程中体现出来,那你就得学会思考。
古典作品是人类崇高精神思想的记录,并且可以解答最现代的问题。
梭罗在书中诚恳地说道:“那是很值得的,花费那些年少的岁月,那些值得珍惜的光阴,来学会一种古代文字,既是只学会了几个字,他们确实从街头巷尾的琐碎平凡之中被提炼出来的语言,是永久的暗示,具有永恒的激发力量。”
书本是谨慎地,含蓄地写作的,也应当谨慎地,含蓄地来阅读。
可能,有好些话正是针对我们这些读者的境遇而说的,如果我们真正阅读了,用心倾听了,思考并懂得了这些话,它们之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将胜似黎明或阳春,很可能给我们一副新的面目,我们又将会精神百倍地投入生活炽热而美好的战斗中。是啊,多少人在读了一本书之后,开始了他生活的新纪元!!
“一本书,能解释我们的奇迹,又能启发新的奇迹,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
记得以前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介绍的是几个大企业的CEO爱读书的事情。第一个讲的是比尔.盖茨,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花两个星期时间,去一个寂静的地方度假----主要是读书。他边读边思考,每次假期归来,他总会有了新的想法产生,于是微软就有了新的改变。
读书必须要训练,如同运动员要接受训练一样;读者必须终生坚持,不能三心二意。阅读是一项高尚的脑力劳动,我们应该把最敏锐、最清醒的时刻用于阅读。许多人就是因为阅读了一本书,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我们不了解的事情,可能有的人在别的地方早就说出来了。
难怪亚历山大行军时,还要在一只宝匣中带一部《伊里亚特》了。
3.寂寞VS内我
对于心境悠然关注内在自我的人来说,寂寞是用来享受的。
我喜欢Solitude(寂寞)的开篇:
“这是一个愉快的夜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的一部分。
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是天气对我异常地合适。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鹰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白杨,及其我的情感是我几乎不能呼吸了;
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我也曾有过这样美好的感觉。
那是去年暑假爬泰山的时候。
经过4个小时艰辛的攀爬,我终于快要到山顶了。扶着旁边细细的铁扶手,在有些陡峭的石阶上一步一步小心的迈着脚步,几乎不敢抬头。
真累呀!直起身来歇一下吧!
抬头的瞬间,我猛然惊呆了。
只见浓浓淡淡的雾。
透过这雾,可以看见满山的苍翠欲滴,巨大的岩石上印着遒劲有力的楷书或行草。那一刹那间,我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大自然,竟是这样的雄伟和壮美!
我心如洗。
我拼命吸取这湿漉漉的绿色,在心里积攒着,好留给某个干燥枯败的日子。
从书本上读来的那些儒、释、道的学说,全被泰山夏季的云雾淋染得湿润而丰厚,再不是干巴巴的铅字了。那也是我第一次这么深切的意识到,至高的智慧不是头脑的逻辑,而是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观念从此深深地植根于我的生命。
一个人在寂寞而又内心充满平静的欢愉的时候,大自然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去发现它美好而有趣的一面。无论是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一个单纯而充满勇气的人产生庸俗的绝望,任何事情都不能压抑他的生活。
梭罗快乐地写道:
“当我享受着四季的友爱时,我相信,任什么也不能使生活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连续的细雨一下几天,使我不能出门,但这并不使我郁闷,相反,我觉得这也不坏。虽然在下雨的时候我不能耕地,但是,既是因为下雨时间太长,地里的种子烂掉了,低处的土豆淹死了,但雨水对高地的草有好处,也就对我有好处。”
梭罗是一个关注内在自我的人,是一个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智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我们伟大的著述《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这与梭罗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而梭罗本人也非常喜欢和欣赏孔子,在书中多次提到孔子和他的言论,作为自己观点的有力证据。
就像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的那样-------
“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做到最好。”
我们人类最好的老师,就是大自然。
对于健全而无邪的耳朵,暴风雨还真是伊奥勒斯的音乐呢。
4.梭罗VS陶渊明
提起梭罗,很容易让人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五柳大夫----陶渊明陶大隐士。
两人一样是投身于自然;一样是在自然的怀抱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连种豆都是一样的;一样是过着寂静的生活,乐于独处;一样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关注内在自我的诗人......
可是,他们似乎又有着一些差别。
梭罗喜欢大自然,喜欢田居生活,是天然的流露,是他本性的使然,是他内心本来就喜欢那种恬淡,幽静的生活环境和简单的生活方式。而陶渊明是现实的不如意,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后选择了田居生活,陶潜也欣赏自然,也流露出真性情,却或多或少地夹杂着某些世俗的因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开始是在用自然的幽静驱赶着内心的孤独。
他们选择田居的最初出发点是有些不同的。
但结果一样。陶潜最后完全融入自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静淡泊的农桑生活,他的诗里没有忧郁和伤感,而是一种恬淡的平和与愉悦。他开创了中国文学冲淡平和的审美领域,那是一种平和淡泊中透着质朴,平淡自然却韵味独特的淳朴之美,是一种富含哲理和返璞归真的美。
可以说亨利.梭罗和陶渊明的人生,有着质的某种共同性,是一种值得思索的别样人生。
是的,瓦尔登湖不仅是大地的眸子,而且还是心灵的眸子。只有用心品味,你才能毫无遮掩地面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喃喃自语;只用认真感受,你才能放下傲慢之心在大自然面前真诚地祈祷和忏悔。
“一个湖是自然风光中最美妙、生动的所在。它是大地的眸子,凝望着它的人可反省自我天性的深度。湖畔所生树木是睫毛一般的镶边,而四周苍翠的群山和峰峦叠嶂是它浓密突出的眉毛。”
品读这大地的眸子,让我们,开启心灵之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