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言精选

2023-05-26 09:18:34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言 篇1

  《边城》营造了一个使人难忘的美丽世界: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宽约二十米却清澈透明的小溪。

  但书中的人物,却比这美景更令人难忘。

  《边城》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虽然以悲剧收场,我却喜欢书中的每一个淳朴善良的人物:

  翠翠的爷爷。

  当了一辈子的船夫,却从没有收人家一分钱。

  这要是换到现在来看的话,我们有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人不存在,不过,在书中,老船夫的形象却十分真实。

  他淳朴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每一个带着一点儿“傻气”的行为,使人发笑——端午节时,为了坚守岗位,将翠翠一个人扔在了城里头;将自己的烧酒分给别人喝……我在觉得好笑之余,也对他更加喜爱,喜爱他淳朴善良的心。

  这也许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钱的意义。

  即便是最有钱的顺顺,也是十分慷慨。

  可见,文中的边城是一个重义轻利的地方,没有一股浓厚的商业气息,使人觉得轻松。

  随着金钱的淡化,全书的主题也更加突出。

  全书中的淳朴的人情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更深。

  于是,一个个鲜明可爱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脑里:热诚质朴的杨马兵,豪爽大度的顺顺……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义也让我觉得很感动。

  当二老向大老说出自己的心事之后,兄弟两人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通过“公平竞争”来分出胜负。

  这也体现了书中的人物淳朴的特点。

  故事虽最终以悲剧结尾,却留给了人们遐想的空间“也许明天就回来!”读到这一句话,令我无尽感慨。

  我不禁为作者巧妙的构思所折服,只一句话,就让故事的结局使人容易接受了许多。

  这样一个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

  边城里的文字处处是鲜活的,处处是淳朴善良的风味人情,却每每读起,都会不由自主地忧伤,为主人公的命运,也为淳朴善良的人情的消逝而忧伤。

  在现在这个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里,还有多少拥有这样的品质的人呢?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言 篇2

  这星期,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第一次知道《边城》,是上高中时,语文课本里选编了《边城》的片段,那个片段是对翠翠和天保二佬之间纯美而又悲情的爱情描写,令我深深沉醉、感慨。茶峒的淳朴的民风、如诗如画的美景,再加上老船夫翠翠爷爷那份慈祥和蔼,无一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心中时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美”,他作品中的美无处不在,景美、人美、民风美。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细细地流淌,没有扣人心弦的铺垫,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时刻,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在这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之中,却在读者的心中,产生万千的涟漪和百般的触动。

  最感慨于沈从文先生对于水的感情,他曾在写于一九三一年的《自传》中说:“我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关系。”翻看《边城》的每一页,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对水的描写或与水有关的文字,在沈从文的笔下,这些水仿佛是有灵性的,它已不再只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而是湘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书中所有美的故事产生的起点和根基。

  在这美的映衬下,我喜欢那个多情而又憨厚的水手,谋生虽苦,却抵挡不住他对生活火热的感情,抵挡不住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地向往。当沈从文先生执意要给他一些钱作为对他慷慨赠送的回报的时候,那位水手立刻要把核桃要回去,因为他说自己不做买卖,不要钱,这是何等的朴实,何等的率真!

  我喜欢那个眸子里满是青山绿水的纯真的翠翠,多么美丽的一位姑娘,被边城的山和水滋养着。她活泼而真挚,当祖父不在时,她机灵地撑起船摆渡;当她听到有人说自己只是一个船夫家的孩子配不上船总二佬时,她丝毫不掩饰,选择立刻离开。我喜欢那位年轻的船总二佬,他正直而富有情感,他深爱着翠翠,但当他得知哥哥也喜欢翠翠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公平竞争。我还喜欢故事中的忠厚的老船夫,正直的天保大佬还有那些水手和乡亲们。

  是湘西的水,赋予了他们美好的性情,淳朴的民风,同样,也正是因为他们,湘西的水变得更美,更为灵动。我想:这也是沈从文先生写《边城》的一个原因吧。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言 篇3

  边城,一个时光在那里会变得很慢的地方;一个日头在那里每一天会照常升起,照常落下,一切似乎永远能照旧的地方;一个河水流的很慢、情感走的很慢、人情很暖的地方……

  清澈的流水、淳朴的人民、青涩的情感,作者笔下似乎一切如缓缓流水般流淌,不见大风大浪,不见波涛汹涌,而又在不自觉间人事物在发展变化着,情感在作者缓缓清澈的笔触里流向更深处,即羞涩又心生荡漾……

  女子跳动的芳心轻轻的又重重的怀揣着,在羞涩与矜持下难以言明;男子搏动的爱意即直爽又含蓄,即汹涌又克制;在亲情与爱情冲突时,即念兄弟情谊,又公正的选择尊重本心。

  一切的发展,似乎都是那么慢那么慢,情绪的流转似乎是那么缓那么缓,通篇文字,那么美,似乎只是在描绘一幅美景,却又显现出一幅生活图景,更流淌着两段爱情……

  一个没有画面感的人,将此书读的很慢,也读出来一些景致,最后,一幅这样的景致弥留在我的脑海:缓缓的流水,悠悠的渡船,期盼的青眸,远方的爱……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言 篇4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沈从文边城读后感。它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作者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与人来往的边。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数的清楚。在如今,城镇的建设虽然显得飞黄腾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们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禁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这么大了,本来应该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生活分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忠实的在那里守候着。”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祖父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祖父,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的早春,还是“再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都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氛围。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每一位读者在掩卷之际,内心为优美而感伤的希冀所充满,盼着二老傩送的归来,并盼着美丽的翠翠戴上红色头盖出嫁的日子,读后感《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作于都市的梦。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更像一首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整部小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给人一种非常纯粹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刘西渭誉之为:“一部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美学家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言 篇5

  犹记一场凤凰潇然梦,一本书,一场偶遇,一段不涩不黏不哭不甜的痴恋。

  雨零碎地下,在茶峒,还记得那划龙舟凫水捉鸭子的他,矫健的身手,英俊的外表,因为捉鸭子成绩斐然故心中不胜欢喜。而在桥上苦等爷爷的才15岁的小姑娘翠翠心中却焦急害怕。她生于30年代,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着她且教育着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这是她与傩送的初遇。

  或许是梦吧。翠翠那么美好,像是一个玻璃球,那么易碎。爷爷的离开让翠翠明白了责任与坚持。她就那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等待着傩送的回来,撑着她那船在江上飘着一缕梦。故事就此结束了。翠翠等到傩送没有?那时他们是否仍然相爱?他们该多大了?是否傩送会和翠翠在一起不分开了呢?为什么沈从文要让翠翠这样苦等下去,不能让他们有个美好的结局?

  太多太多的疑问我想知道,为什么便草草收尾了呢?或许人生是真实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傩送的大哥天保遇难了,作为亲兄弟怎能不为之悲伤难过?我想沈从文用无言的笔触告诉我们,爱要留在最美好的时候,真爱是永恒的,傩送一定会回来。而翠翠,始终也要长大,在面对生活时更加坚强,也懂得了自己对傩送的一份爱,一份永恒的真爱。她在江上支起一枝蒿,日复一日地等,等的不只是傩送,也是一个无法回去的,曾经的美好,像一个梦境。

  我始终相信我能遇见翠翠,翠翠活在我们这个世界。我想看她浅颦轻笑,或喜或愁。可能在湘西,在茶峒,在渡口。她会摆渡我走向过去,穿越历史的厚度,看时光过隙间那斑驳的老渡船,悠悠流淌的江水,和那在岁月跌宕中憔悴的容颜。那条渡船撑了十几年,人来人往,天地人生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撑到我们白了头,掉了牙,腰腿不利索,抑或是魂归离恨天云云。也许只为了一个执念,一段往昔,一片云霞,一往情深。

  可是,时间这块布,裹挟着翠翠和傩送消失在湘西,一去不回头。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那浓丽色彩的凤凰古城,清清浅浅的江水,湿润的草木气息,都被岁月掩埋了。他们的爱情像是我们路过的风景,一直在逡巡,却没有人为他们而听。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言 篇6

  《边城》,一个令人动容伤感的故事。向往怀古朴实的小镇,没有污染,远离喧闹,宁静得令人可忘记自己的呼吸。小镇有一条清澈明了的溪,养育了一方苗家儿女,这个名叫茶峒的山城里,在溪边座落的白塔下住了一户人家,这家里有爷爷、翠翠还有一只黄狗。翠翠是孤雏,父母双双殉情而死,在那个并不惜命的年代,死亡可以只为情仅为义。生与死只是一瞬间的决择,只是苦了爷爷和这个被自然养大、被天然雕琢的女子。《边城》中的翠翠,若即若离,飘忽不定,忧郁感伤的美,仿佛是古老神话的女神。想必沈从文先生在写书时也着实是偏爱她的,“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爷爷很疼爱翠翠。爷爷与孙女相互依存那般无法割舍。老船夫淳厚善良,守信朴实,重义轻利。在极俭的生活中,两人相互体贴、关照。老船夫有时在大石头上睡着了,人在对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从不误事。这样简单快乐的日子,是多么美丽的啊!

  只可惜,凡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

  先是顺顺船总家的天保的意外逝去,导致顺顺认为是爷爷的过错。爷爷因孙女的婚事急得“发了疯”。雷雨交加的夜晚,这位质朴淳厚的老人,因受了巨大的挫折和打击,静静地离开了他最疼爱的翠翠。又是一场大雨,冲走了渡船,轰倒了白塔,爷爷死了,心上人滩送下了桃源。整个故事轰然落幕,只剩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口,企盼着滩送的归来。

  山城依旧清翠欲滴,可人已逝。爱的人呢,或许明天回来,或许永远不会回来了!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言 篇7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沈从文《边城》结尾的一句话。有人说,毁掉一个人,就是去捧他。我想在我这里,得到印证的,是把一个人的作品搬上教科书,让全中国的学生来读他,分析他,然后再答题得分。

  这样“捧杀”最成功的是鲁迅,初中高中,我们读了《祝福》、《风筝》、《少年闰土》,《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的节选或全篇,成功地让我们写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答案,也成功地让我们厌倦并且轻视了鲁迅的完整作品,也包括接下来要讲的沈从文《边城》小说。

  今天听了许子东老师在岭南大学对沈从文《边城》的介绍,又使我对高中语文课本选录的《边城》发生了兴趣与反思。过去的我,出于无知,是极其看不上边城的,我以为不过是一段田园牧歌里,讲述一个小姑娘在一段情窦初开的年纪,同时被两兄弟喜欢,三方在各自的选择与逃避中,无意制造了一出悲剧。

  在小说的情节叙述里,我以为三方彼此的喜欢只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好感罢了,三个人相互的交流少之又少,就连仅有的交流也在少年羞怯和大人特有的揣摩中消磨掉了。你问我他们共同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什么,我答不上来,反而是这种感情在心照不宣后经历生与死,悲与痛,可从爱情的角度来看,这依旧很难关爱情什么事。尽管大佬与老船夫的离开都因为这桩婚事,可是这婚事里看不到爱情里两个人心心相印。

  相反可以体会到的是,刘震云笔下《一句顶一万句》里,乡土社会里,人们在含蓄婉转的说话方式里,相互揣度,相互误解,相互伤害,直到相互孤独。小说《边城》结尾的一句话,依旧是二佬在逃避中,对翠翠无声却有力的伤害与冷漠。而翠翠不过是未满15岁的少女,大佬二佬同样只是意气奋发的少年,老船夫不过是希望为孤单的外孙女找个家,船总顺顺对老船夫的冷言冷语,也不过是在失去儿子后的人之常情。这片湘土上,大家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份内的事,一群好人却共同制造了这出悲剧。

  回到许子东老师的讲课里,他说,边城里有三重解构:第一重,这片湘土的人见义让利的同时,也有对彩礼的区分;第二重,家庭关系与爱情关系孰轻孰重,第三重:这里没有一个坏人形象。许子东老师的三重分析里,给我三种很个人的启发。

  第一重,湘土人“见义让利”。我以为,从严格意义来讲,所谓渡船不要钱,只是表面上的,因为渡口属于公家,摆渡人是有政府给的固定薪酬,三斗米,七百钱。而政府的钱从哪来,也依然从每一个过渡人所收的税中来。这使我想起大学时,老师问我们学生是不是纳税人,有没有纳税?从表面看,我们好像不是,但是只要我们曾经花钱买过东西,就完成纳税了。那么沈从文所写的这种民风其实就是乡土社会人们保持的淳朴与规矩,钱依旧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取之有道,不受额外之财。

  第二重里,我有两个疑惑,一是大佬二佬两人的关系是如何的,小说并没有写他们兄弟二人的感情从小到大是怎样的?二是大佬与翠翠、二佬与翠翠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分量有多重?这种双方情感叙述的严重缺失让我想起另一部小说《兄弟》,李光头和宋刚之间经历磨难的兄弟情义,以及他们后来共同爱上的女人林红。在这种彼此情感饱满的场景描写中,边城的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个人自由主义的矛盾,是不是更显得富有冲突性与震撼性。

  第三重,这片湘土没有坏人。我联想起国产剧与美剧的最大区别,国产剧里最烂的剧情是好人与坏人的刻画异常分明,这种坏的描写从表情到语调都格外突出,可惜剧中好人还傻傻分不清,我真想说:信了你的邪!在美剧里就拿七月热播的《权力的游戏》,里面所有的人物都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你很难以好坏二字来评说,美剧里没有脸谱。正因为这样,才呈现出意想不到而富有张力的故事情节。回到边城里,沈从文笔下没有坏人,但所有人的角色地位是约定俗成的,这决定了每个人的选择是能被理解的。

  最后,我想谈谈当我现在重读《边城》的感受,我觉得在这片湘土的人,就是我自己乡土的人,每个人都在淳朴与精明中选择,没有涉及原则的对与错,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每一个人都是好人,可是为什么这群好人,无声无息带我们走进悲剧的胡同?是我们太过隐晦,太用力过度,太漠不关心,太自以为是?还是三分天意,七分人心?这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与氛围,注定还会酝酿下一出悲欢离合。希望这场结局,是三分人心,七分天意!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分享

热门关注

放手读后感集合12篇

放手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900字(汇总8篇)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

犟龟读后感言模板

[参考]爸爸儿子读后感通用

爸爸儿子读后感

彼得潘读后感通用12篇

彼得潘读后感

[荐]边城个人读后感汇总

边城读后感

[荐]《论语》读后感言通用

论语读后感

初中边城读后感精选

初中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悟(精选10篇)

边城读后感悟

沈从文《边城》读书有感6篇

沈从文边城读书有感